当前位置:书迷村>历史军事>却忆安石风流> 第二章 家族,家风(1)——士族天下
阅读设置(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X

第二章 家族,家风(1)——士族天下(1 / 8)

谢安的一生是不凡的,是传奇的。他的一生,可以用“纯粹”二字概括,四十岁以前,高卧东山之时,他是一个纯粹的名士与隐者;四十岁以后,他又是一个纯粹的政治家。正是这样纯粹的人生,才造就了一个纯粹的谢安。

可能有人,不禁会问这样一个问题,谢安的人生起点,到底在哪里?或者说,是什么因素,造就了谢安强大的精神世界。答案就是:家族与家风。

一个家族的兴衰,主要取决于这个家族的家风传承。

“家风”一词,最早是见于西晋文学家潘岳的《家风诗》中:“绾发绾发,发亦鬓止。日祗日祗,敬亦慎止。靡专靡有,受之父母。鸣鹤匪和,析薪弗荷。隐忧孔疚。‘我’堂靡构。义方既训,家道颖颖。岂敢荒宁,一日三省。”

那么,谢安的家族,究竟是一个怎样的家族?又是什么样的家风传承,造就了“江左第一风流丞相”谢安的伟大情操呢?在谢安的家族中,又曾经诞生了哪些堪称道德、士林楷模的子弟呢?

接下来,让我们一起走进,这个让谢安无比引以为傲的陈郡谢氏家族。

在中国历史上,曾经有过这样一个政治群体,它们曾经可以和至高无上的皇权,平起平坐,甚至能够主导国家政治走向,垄断整个国家官僚政治体系。

这个特殊的政治群体,就是从魏晋一直延续到隋唐时期的士族门阀。谢安的陈郡谢氏家族,便是众多士族门阀当中的一个。

那么,士族门阀群体,为什么可以达到与皇权分庭抗礼的地步?毫不避讳,士族门阀,甚至到了与皇帝共治天下的地步,这一切的根源,究竟是什么呢?其实,士族门阀政治,起始于曹魏时期的九品中正制。

中国古代选官制度的演变,主要经历了这样三个重要时期,第一个时期,就是从西汉开始实行的“察举制”;第二个时期,便是从曹魏到隋代的九品中正制;第三个时期,正是从隋一直到清末所实行的科举制度。

汉末三国,天下大乱,群雄并起,汉室名存实亡,早已沦为了一个有名无实的“空头朝廷”。曹魏、蜀汉、东吴三大政权,在群雄逐鹿的汉末乱世中,脱颖而出,打下了属于各自的一片基业。曹魏统一北方,天下九州得其六;蜀汉称帝益州,占蜀道之便;东吴割据江东,据长江天堑,形成了魏、蜀、吴三足鼎立的局面。

虽然是三国鼎立,然而魏、蜀、吴三国之间,始终存在着一个共同的周期律,就是无论这个三国之间,打得再怎么惨烈,如吴蜀夷陵之战、魏吴石亭之战、诸葛亮六出祁山,但是,谁也无法吃掉对方,谁也无法一统天下。究其原因,那是因为魏、蜀、吴三国,其本质是以非士族阶层的军事政治集团,建立起来的政权,与士族阶层是对立关系。

三国依靠的是什么打下了这一片基业?武力,强悍的军事实力。打天下的时候,武力,的确是解决问题的最佳途径,但是,这样建立起的政权,并非铁板一块。以曹魏为例,这种弊端,在曹魏的开创者魏武帝曹操去世后,便非常明显地暴露出来。

建安二十五年(220年),曹操在洛阳去世,当时,身为魏王继承人的太子曹丕,远在邺城,并不在洛阳。太子不在洛阳,这样就给了一些心怀叵测的人以可乘之机,谁呢?曹操三子——鄢陵侯曹彰。鄢陵侯曹彰,被曹操称为“黄须儿”,为人骁勇善战,是曹魏军中数一数二的勇将。

当时,曹彰担任越骑将军,从长安赶到洛阳奔丧,见到操办曹操葬礼的谏议大夫贾逵,直接询问先王玺绶何在,意思很明确:夺权。谁知,贾逵正色驳斥曹彰:“太子在邺,国有储副。先王玺绶,非君侯所宜问也。”(《三国志》)于是,奉送曹操灵柩,返归邺城。

因此,如果要巩固政权,坐稳江山,仅凭武力是远远不行的。所以,必须要笼络士族门阀,得到天下士族的支持。就这样,魏文帝曹丕在篡汉称帝之后,接受了士族领袖——吏部尚书陈群的建议,推行“九品中正制”。

早在曹操时代,曹操就意识到了这个问题。故而,曹操提出了一个观点——“唯才是举”,只要是个人才,我就用他。这是曹操《求贤令》中的观点:“二三子其佐我仄陋,唯才是举,吾得而用之。”

正是因为唯才是举,曹操才笼络了一大批的人才,麾下谋臣如云,战将如雨,其中,也包括士族成员。例如,曹操手下的一位著名谋士荀彧荀文若,正是出身于当时赫赫有名的颍川荀氏一族。

“中正”之名,是陈群在曹丕还没有正式取代汉室,刚当上魏王的时候提出的。陈群本身就出身士族,他的祖父是东汉太丘长陈寔,父亲大鸿胪陈纪,出身颍川陈氏望族,是当时公认的士族领袖。

根据《三国志·魏志·陈群传》的记载:“文帝在东宫,深敬器焉,及即王位,封群昌武亭侯,徙为尚书。制九品官人之法,群所建也。”到了黄初元年(220年),曹丕正式称帝,九品中正制正式成为了一项国家制度。

九品中正制将人才分为九等,主要以家

上一章 目录 +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