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全部都歪戴帽子,他这才恍然大悟,于是侧帽风流,遂成千古佳话!
这两个关于颜值担当的风流轶事,与谢安的“洛下书生咏”、“新会蒲葵”,大同小异,有异曲同工之妙,但是也有不同之处。
潘岳和独孤信的故事,更多展现的是颜值,而谢安则不同,他所展现的更多是一种气质。
男人对于世界的征服,不仅是在外表的华丽,还要有充实的内涵和气质,不然就会像《红楼梦》中的贾宝玉那样,“纵然生得好皮囊,腹内原来草莽”。
“洛下书生咏”让我们看到了谢安的风度,“新会蒲葵”让我们看到了谢安的气质。从谢安的身上,可以看出,在传统儒家思想和魏晋玄学文化影响下,一种风流儒雅又不失敦厚雅正的名士气质。
谢安不是没有缺点,他也有缺点,而且他的这些缺点,在当时人的眼中,甚至是离经叛道、不遵礼制。
然而,还是我前文的观点,正是谢安的缺陷和瑕疵,恰恰构成了谢安的完美。这样,可以看到一个真实的谢安,一个可爱的谢安,一个特立独行的安石先生,而不是一个死板,不知变通的腐儒。譬如,他与好友王坦之的一次论战,便能看出谢安的个性、率性与可爱。
王坦之何许人也?这个人后文还会经常提及,此人出身太原王氏,说起来,王坦之无论是才华,还是名望,丝毫不逊于谢安,连谢安自己都这样评价王坦之:
见之乃不使人厌,然出户去,不复使人思。
当时,都流传着这么一种说法:“盛德绝伦郗嘉宾,江东独步王文度。”可是,为什么现在我们只知道谢安,而王坦之的名字,却显得那么陌生。关于这个问题,后文会一一详解。
谢安与王坦之,正如他与桓温的关系一样,是朋友也是对手,他们曾经是志同道合的挚友。两人共同携手,击碎了桓温意图篡夺晋鼎的野心,拱卫大晋江山。甚至,宁康元年(373年),桓温去世后,王坦之与谢安二人,共同辅政,辅佐幼帝。
但是,随着谢安辅政,谢氏一族进入权力中枢,王坦之与谢安在政见上,日益出现分歧。到了宁康二年(374年),王坦之只得被迫出镇广陵,远离权力中心。可是,这并没有影响谢安与王坦之的友情,两人一直保持书信往来。甚至,王坦之的第三子王国宝,后来还成了谢安的女婿,娶了谢安的女儿。
这场发生在两个多年至交之间的论战,源于谢安的一个爱好,一个行为。
谢安的性格,放达开朗,随心所欲,喜欢听从自己的内心。有的时候,他就像一个游戏人间的老顽童。譬如,他与王坦之的这次论战,足可看出谢安率性、可爱的真性情。
桓温死后,谢安与王坦之,共同担任辅政大臣。后来,王坦之外放,出镇广陵,朝政尽归谢氏一族,谢安成为了朝中独一无二的首席辅政大臣,名副其实的三公宰辅。
谢安是一个有着高雅情趣的人,他精通音律,酷爱音乐。我们觉得这没什么,人难免会有一些爱好,况且喜爱音乐又无伤大雅,还可以陶冶情操,不是什么坏事。谢安的四弟谢万去世后,谢安曾经十年间不听音乐,“性好音乐,自弟万丧,十年不听音乐”,等他登上三公宰辅之位,他又重操旧业。
在成为朝中独一无二的辅政大臣,登上相位后,恰恰,谢安的祖父、祖母,不幸去世了。中国人很注重孝道,若遇至亲丧葬,必须停止一切娱乐活动,包括饮酒、宴会、歌舞、音乐和嫁娶等等。不然,就会被视为大逆不孝,不遵礼法。
然而,在谢安看来,这些都是老学究的酸腐之见,孝道与喜好,两者并不矛盾。所以,谢安在服丧期间,依旧“期丧不废乐”,没有荒废音乐。谢安的这一行为,在当时带来了怎样的影响呢?《晋书·谢安传》记载,“衣冠效之,遂以成俗”,文人士大夫阶层,纷纷效仿谢安的做法,一时成了一种风俗,一种时代的风气。
谢安的这种行为,在那个尊崇礼法的时代,被许多人视为离经叛道之举,败坏社会风气之行。因此,谢安的行为,在当时遭到了不少人的口诛笔伐。
作为谢安的至交好友,王坦之也写信规劝谢安,劝诫谢安不要背弃礼法。接到好友的来信,谢安笑了笑,觉得这个老朋友,怎么像那些腐儒一样迂腐。不过,礼尚往来,王坦之既然来信了 ,谢安便要回信,他在信中这样说道:
知君思相爱惜之至。仆所求者声,谓称情义,无所不可为,卿复以自娱耳。若絜轨迹,崇世教,非所拟议,亦非所屑。常谓君粗得鄙趣者,犹未悟之濠上邪!故知莫逆,未易为人。(《晋书·王坦之传》)
这封信,写得既不失风骨又不失巧妙,突出了谢安的辩才。
首先,谢安给王坦之戴了个高帽,老伙计,我知道你是为我好,这个心是好的,先是对王坦之给予肯定。紧接着,谢安犀利的笔下功夫,便可以看出。
谢安说,我仅仅只是在追求音乐,就这么简单而已,没有其它意思,只要可以情义相逼,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