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什么是不能做的,我这样做只是自娱自乐罢了。如果一味地追求世俗行为所谓的高尚,站在所谓的道德制高点上,而故意矫揉造作,这并非我所愿,也是我所不屑的。
最后,谢安又给王坦之戴了个高帽,而且旁征博引,引经据典。我老是说,你王坦之,是最懂得质朴雅志的情趣,但现在看来,你始终没有明白庄子“濠上观鱼”的真正寓意。信的最后,谢安给出了一个结论,“故知莫逆,未易为人”,看来并不是所有的莫逆之交都是那么容易可以做到的。
在这封回信的最后,谢安引用了一个著名的典故,庄子与惠施的“濠上观鱼”,这是《庄子·外篇·秋水》中的一个故事:
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之上。庄子曰:“儵鱼出游从容,是鱼之乐也?”惠子曰:“子非鱼,安知鱼之乐?”庄子曰:“子非我,安知我不知鱼之乐?”惠子曰:“我非子,固不知子矣;子固非鱼也,子之不知鱼之乐,全矣。”庄子曰:“请循其本。子曰‘汝安知鱼乐’云者,既已知吾知之而问我。我知之濠上也。”
千万不要小看谢安引用的这个典故,这绝对不是谢安单纯地卖弄文采,而是另有深意。“濠上观鱼”,涉及到两个人物,庄子和惠施。
庄子就不用说了,惠施在中国思想史上,也是一个了不起的人物,他是战国时期著名的政治家、思想家、哲学家,名家学派的开山鼻祖,与名家学派的另一位代表人物公孙龙,共同将名家学派推向顶峰。
谢安举出“濠上观鱼”的典故,言外之意就是,将自己比作庄子,将王坦之比作惠施,他是要告诉王坦之,我们两个,就像先秦的庄子、惠施两位圣贤,“犹未悟之濠上邪!”,则是警示王坦之,你还没有达到惠施那种境界。
可以说,谢安在无形中,又再次给王坦之戴了一顶高帽,同时,也好生教育了一番王坦之,用一个不太恰当的成语,这就叫做“先礼后兵”。
从谢安这封寥寥数语的信中,可以看出,谢安作为一位经天纬地,安邦定国的一代名相身上的智慧与辩才。
相比之下,对于谢安别出心裁的见解,王坦之却表示不认同,他觉得,谢安这是在强词夺理,胡搅蛮缠,认为这是谢安为自己的离经叛道,违弃礼法,披上了一层外衣。
于是,王坦之又给谢安,写了一封回信,继续规劝谢安,你不要这么任性。可是显然,他的这封信,写得没有谢安那样有水平,也没有谢安那样的技巧,而且颇有点儿抬杠的意思:
具君雅旨,此是诚心而行,独往之美,然恐非大雅中庸之谓。意者以为人之体韵犹器之方圆,方圆不可错用,体韵岂可易处!各顺其方,以弘其业,则岁寒之功必有成矣。实吾子少立德行,体议淹允,加以令地,优游自居,佥日之谈,咸以清远相许,至于此事,实有疑焉。公私二三,莫见其可。以此为濠上,悟之者得无鲜乎!且天下之宝,故为天下所惜,天下之所非,何为不可以天下为心乎?望君幸复三思。(《晋书·王坦之传》)
这段话的大意是说,通过你的来信,我已经知晓了你的高雅情趣,这本来是你的自由,我无权干涉。然而,这种情趣,虽有特立独行之美。但是,却与大雅所倡导的中庸之道,背道而驰。人的体态韵致,就好像一个器物的方圆一样,方圆不能用错地方,而人之体韵,又怎么能相分离呢?尊奉礼制,崇尚礼法,令功业弘大,才是取得成就的关键所在。
况且,你谢安出身名门,诗书传家,又少有德行,你的一言一行,都应该雅正得体,加上有良好的处境,所以才能“优游自居,佥日之谈”,人人都以清远而称许于你。但是,唯独这件事的确有失分寸,无论于公还是于私,都是不符情理的。你用这种行为,比作庄子和惠施的“濠上观鱼”,普天之下,又有多少人,能够真正理解它的真谛和内涵。“且天下之宝,故为天下所惜,天下之所非,何为不可以天下为心乎?”所以,我的建议,还望你三思。
王坦之的这封信,虽然写得苦口婆心,但是写得过于牵强,过于生硬,有一点教条主义的死搬硬套。可能,王坦之的心是好的,只是方式方法存在着问题,一般人都是不能接受的。
那么,对于王坦之一而再,再而三的规劝,谢安又是什么反应呢?《晋书·王坦之传》记载道,“书往反数四,安竟不从”。王坦之的苦苦奉劝,最终,还是竹篮打水一场空,谢安依旧是我行我素,没有任何改变。
也许读到这里,可能有人会认为,谢安有些过分,好友再怎么说,也是一番好意,而谢安却固执地坚持己见,不听人劝。
老话说得好,听人劝,吃饱饭,谢安这样做,让人感觉到谢安的油盐不进,任性与固执,事实真是如此吗?
几乎所有人,从他与王坦之的论战中,都看出了谢安的瑕疵与性格短板。然而,从另一个角度来看,正是从这些瑕疵和短板中,才让我们领略到了谢安的人格魅力。
这样的谢安,才不是被史学家用特意的笔墨,极力渲染的书中圣贤,而是一个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