麟德殿内丝竹已住,身段婀娜的舞女不知所措地退下。满殿烛火通明,唯独魏暄背光而立,仿佛一道格格不入的影子。
他眼神冰冷语气漠然,仿佛百官口诛笔伐之人与自己并无干系:“禀陛下,臣无话可说。”
他毫不否认的态度让百官愕然,却让高居主位的神启帝勾起嘴角。即便一早知道剧情走向,当真看到这向来跋扈的权臣悍将不加抵抗任由宰割,还是极大满足了一国天子的控制欲与虚荣心。
“皇叔这是认罪了?你可知,勾结皇子、犯上作乱乃是株连九族的大罪!”神启帝刻意咬重“株连九族”几个字眼,似乎唯有这样,才能昭显出天子威严,“念在魏氏满门忠良,朕许你当庭自辩!”
在座官员不乏耳聪目明者,听到这里已觉不对——神启帝的旨意是勒令魏暄就无诏锁拿世家之事做出解释,可是方才几位官员出列,表面上是弹劾靖安侯,话里话外却是扣着“勾结皇子”不放。
谁不知道神启帝并无子嗣,举朝上下唯有一位能与“皇子”沾上边,那便是素有“京中皎月”美誉的恒王何元微!
今晚这出“鸿门宴”,看似是为魏暄准备,真正针对的是谁,至此不言而喻。
朝堂诸公忌惮靖安侯,却绝不想卷入天家兄弟之争。眼看神启帝摩拳擦掌,大有借魏暄之手将何元微拖下水的意思,官员们面面相觑,先前有心掺和一手的,此时也谨慎地闭上嘴。
“回陛下,臣的确与恒王殿下走动频繁,却绝无犯上作乱之意,”出乎意料地,魏暄这一晚表现得出奇克制,他先对神启帝深施一礼,才缓缓道来,“臣接近恒王殿下,原是为了查明一事。”
神启帝已然知晓答案,却故作疑惑:“哦?恒王素来安分守己,莫不是有作奸犯科之举?”
魏暄抬起头,一字一顿:“禀陛下,臣参恒王修身不正、私交朝臣、勾结外虏、调换军粮,间接导致三年前阳和关外两万玄甲将士殒命,又将罪责嫁祸当年的忠武将军薛勣,致使薛府满门抄斩……”
他话说到这里,已经足够引起轰动,席间发出此起彼伏的抽气声,官员们相互交换着震惊与难以置信交织的眼神,从寥寥数语中听出了杀伐铮鸣的意味。
而这还不是结束。
“……恒王勾结颍川庾氏,倒卖朔州官仓,私下贩与北律人,又将禁药如意散引入中原,荼毒大夏子民——桩桩件件罪证确凿,请陛下秉公处置,还薛氏,以及当年阳和关外的两万玄甲将士一个公道!”
言罢,他撩袍跪地,双手扣于额前,对着神启帝行了稽首大礼。
神启帝神色有些异样,他与魏暄事先谈好的条件中并不包括薛氏,薛氏的落败抄斩本就是神启帝乐见……甚至暗中授意的。
当年北律围京,薛勣在“守城”与“救驾”之间选择了后者,从那一刻起,就注定他不可能得善终。神启帝要用薛氏的血,向全天下昭示,藐视皇权之人会是何等下场。
但魏暄显然不这么想,他当着满朝文武的面,将“薛氏”二字摆上台面,就是要让神启帝无法回避这桩尘封三载的冤案。
神启帝很是不快,可眼下最要紧的是坐实何元微的罪行,让这位受世人赞颂的“贤王”再无登位可能。是以,他大度包容了魏暄这点“私心”:“皇叔此言当真?勾结外敌、陷害忠良可不是小事,你有何凭据?”
魏暄抬起头:“臣假借与恒王相交之机,多次出入王府,曾亲眼目睹恒王将其党羽往来信函收在书房密匣中。数日前,臣趁恒王不备,将此密匣偷换出来,就收藏于侯府书房之中。”
“陛下若是不信,可唤人前去取来,与各位大人一观便知。”
神启帝不等他话音落地,就迫不及待道:“仇良,你领五十北衙禁军赶去侯府,务必将此密匣寻回!”
侍立一旁的御前大宦不着痕迹地瞥了魏暄一眼,躬身道:“奴婢领旨。”
他抬腿要走,却听魏暄道:“为示公允,还请陛下命今日值守的南衙统领一并跟去,以免有人趁乱做手脚。”
仇良倏尔驻足,眼底掠过一丝异芒。
神启帝却没听出魏暄话中深意,兀自兴奋道:“那就让苏洵也领五十人同去,定要将密匣完好无损地带回。”
仇良神色谦卑地应下,疾步而去。
***
夜色深处,绵长的“吱呀”声打破沉寂,巍峨肃穆的丹凤门在火光映照下徐徐开启,仿佛蹲踞的巨兽张开血盆大口。
随即,两队禁军精锐疾驰而出,身影迅速化入泼墨般的夜幕中。
这一行人去得很快,不过大半个时辰也就折返回来。入丹凤门下马,仇良回身瞧向苏洵,极谦卑地笑道:“有劳苏将军护送,麟德殿就在前头,奴婢自己回去便是,不敢耽误将军差事。”
苏洵瞧着他手里捧的密匣,那是个五寸见方的木匣,匣盖掩得极严实,盖上还落了把锁,显然不愿不相干的人轻易窥伺了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