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帐之中倏然静下,没人开口说话,耳畔唯有风声来去。
何元微偏头端详何菁菁,眸光隐着极幽微的试探:“十一当真会下手吗?”
何菁菁笑了笑:“恒王兄这么说,便是不相信?”
何元微并非不信,而是久居上位之人,习惯了以居高临下的姿态评判旁人。虽然与生俱来的敏锐与洞察力足够应付大多数情况,但时日久了,难免落入“一叶障目”的窠臼。
“不是不信,而是我了解十一,”他淡淡地说,“你本性重情,硬逼着自己做出凶狠姿态,只会适得其反……”
他突然没了音,因为抵在喉间的利器毫无预兆地收紧,将脖颈处的血痕拖长半分。
这一回不再是点到为止的恫吓,尖锐的锋棱割裂血肉,离血脉只差一线。
何元微极细微地抽了口气,未说完的腹稿化为烟云。
“恒王兄说得是,取你性命,我确实下不了手,”何菁菁懂得做事留一线的道理,话没说死,但也绝不给人“有机可趁”的错觉,“不过,在你这张脸上留下两道终身难忘的印记,于我而言还是毫无压力的。”
霍璇和燕未归同时变了脸色。
何元微缓过最初的错愕,又恢复了耐心温和:“十一是我心头最重,即便不留印记,也不会有人取代你的位置。”
他目光柔和,语气亦深沉和煦,显见是字句出自肺腑。可惜何菁菁不吃这一套,或者说,她精致姣然的皮囊下似乎藏了两个截然不同的灵魂,面对魏暄时,她可以不吝心机,在雷池边缘反复试探,只为勾着那人撤下心防,坦露最真实的心意。
可换做何元微,她就连应付了事的敷衍都欠奉。
“恒王兄倒是心胸开阔,”她似笑非笑地说,“听闻恒王兄在京中文士口中素有美誉,我也很想知道,若是恒王兄脸上多两道印记,是否还担得住‘京中皎月’的美名?”
何元微神色淡漠,眸光幽冷。
“哦,本宫怎么忘了?恒王兄所图非小,一个清贵王爵,如何能填满你海纳百川的心胸?”何菁菁作恍然大悟状,“可惜啊,大夏自开国以来,历代先帝皆是风姿出众,从未有过破相之辈。”
“恒王兄若是铁了心首开先河,倒也不失为魄力过人。”
何元微脸上再无笑意,他听懂了对方极隐晦的威胁之意。
此时此刻,这对有名无实的兄妹就像两头对峙的猛兽,各自拿捏住彼此的软肋。不同之处在于,何菁菁胸有成竹,好似笃定朔州之战的结局不会按照何元微排布的戏码来。何元微却是切切实实被掐住要害,一时间居然寻不出翻盘的筹码。
“你在何处动了手脚?”他不再试图用旧日情分动摇何菁菁心绪,语气冷静客观,与王府议事时无甚区别,“酒水和菜肴是霍璇备下的,期间没有外人经手,不太可能有问题,所以……”
他瞟向案角香炉:“你把文章做在了香炉里?”
何菁菁微微一笑,拂袖打翻香炉,“砰”一声脆响,雪末似的香灰撒了满地。
“恒王兄竟然问我?”她意味深长道,“这不是你最擅长的手段吗?”
何元微从幽微不绝的香气中捕捉到一丝熟悉的甜腻,瞳孔骤凝:“如意散!”
他蓦地抬头,只见何菁菁从鼻中挑出两截丝绢,想来她是将丝帕扯碎,浸水打湿塞入鼻中,才得以逃脱迷烟侵蚀。
“三年前阳和关外,两万玄甲军惨遭屠戮,百不存一,这笔帐皇叔记得,恒王兄想必也不会忘,”何菁菁低声道,“以玄甲军的战力,就算裴康失期,本也有一拼之力。但是当时,他们面对北律人的屠刀毫无还手之力,因为有人在他们的粮草中下了如意散。”
她看向何元微,后者心头无端一紧,只觉那目光陌生至极,就像一个素未相识之人,透过这具皮囊冷冷注视着自己。
“本宫回京数月,侥幸寻得些许痕迹,得知如意散这条线原是牵在仁安身上。但仁安的能耐,我是清楚的,就她那杏仁大的脑子,还撑不起这么大一盘谋划。”
“所以恒王兄,是谁在背后为她出谋划策,又是谁借着仁安和庾氏的联系,将如意散引入京中?”
她每说一个字,何元微的心就往下沉一分,不是没发现蛛丝马迹,也不是没疑心过她坚持以长公主尊位留在京中的用意。但他固执己见地认为,只要那层窗户纸未曾戳破,事情便还有转圜的余地,横亘其间的裂痕依然有弥合的机会。
但是现在,窗户纸被她决然捅开,毫无留恋。
“十一这么说,便是有了揣测,”他抱着万一的期望,不肯将话挑明,“说说,你是怎么想的?”
何菁菁其实没有任何凭据,即便查到仁安身上,依然有庾氏这座大山挡在前面,截断了所有线索。
她在那一刻理解了靖安侯回京后的按兵不动:若非无法断定恒王与庾氏哪一方才是真正的主谋,亦是不想让刚缓过一口气的大夏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