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大夏立朝以来,北境芳邻就是上位者的一块心病。游牧民族生于草原、长于马背,自己不事生产,却格外喜欢南下打谷草。一来二去,与大夏边军结下了比友谊更深厚的梁子。
至于地处冲要,直面北律爪牙的朔州,更在双方反复拉扯争夺的过程中受尽了战火肆虐。
何菁菁再次睁开眼时,已然身处朔州的一处宅院。之所以如此判断,是因为这鬼地方安静得吓人,连一点咳嗽声都听不见——不像客栈,人来人往喧嚷嘈杂,死人都能吵醒百八十回。
仁安郡主大约是在何菁菁手里吃过太多次亏,即便知道她已是瓮中之鳖,依然将人结结实实地捆绑起来。何菁菁只瞥过一眼,就知道绑人的绳索是牛皮编织的,看着柔韧,实则坚固。
反正,以她这点微末身手,是绝不可能挣开的。
何菁菁在西域学到的第一课,就是不做无用功。她试探着挪动身子,寻了个还算舒服的角落靠上去,心里大致估算了下,不难判断出如今的大致方位。
没等她想出法子传信,就听一墙之隔传来极细微的动静,仔细分辨,似乎是猫儿甜腻绵长地叫了声。
何菁菁瞳孔剧烈收缩了一瞬,绷紧的肩膀随即松弛下来,换了个略显散漫的坐姿。
仁安郡主恨何菁菁入骨,哪怕要利用她拉拢河东裴氏,仍不肯放过令她吃尽苦头的机会。何菁菁在徒穷四壁的暗室里待足三天日,没有水也没有饭食,连饿带渴,几乎奄奄一息,意识只剩岌岌可危的一线时,才听到门外传来开锁的动静。
进来的是两个膀大腰圆的仆妇,手里捧着托盘,山珍海味不用想,只有一碗稀薄得能照见人影的清粥。不过对饿了许久的人而言,清粥远比海味亲切,何菁菁挣扎着爬起身,一把夺过粥碗,西里呼噜地吞了下去。
仁安郡主的嘲笑仿佛掐着时点传来:“瞧瞧你这副样子,哪像是半点金枝玉叶?果然贱民就是贱民,裹了金帛也上不得台面。”
何菁菁一碗清粥下肚不过半分饱,却没央求更多,用衣袖蛮不在乎地抹了把嘴。
“再如何金尊玉贵的人,活活饿上三日,也没心思讲究风仪气度,”何菁菁体力尚未恢复,懒得高声大气,就这么没型没款地蜷在墙角,将音量保持在一个相当克制的范围内,“仁安能站在这里嘲笑我,并非因为你高人一等,而是你比这世间的大多数人都幸运,从没挨过饿罢了。”
仁安郡主冷哼一声,不知是没听出话中暗讽还是懒得与何菁菁做口舌之争,转头吩咐仆妇:“把她拖出去洗干净,再换身能见人的衣裳。”
何菁菁没有反抗,也是知道人为刀俎我为鱼肉,根本反抗不了。她顺从地被两名仆妇架出暗室,七拐八拐地穿过庭院,进了一间光线阴暗的厢房。
屋子虽然简陋,却居然有浴桶和妆台,热水早已备好,还撒了当季的新鲜花瓣。何菁菁蓬头垢面了一路,总算能痛痛快快洗个热水澡,若不是实在没力气,恨不能从身上搓下一层皮来。
两名仆妇得了仁安郡主吩咐,若是何菁菁有意反抗,就好好“招呼”她一顿。谁知这位长公主殿下识时务得很,一没挣扎二没逃跑,十分配合地将自己从头到脚洗刷干净,还换上一早备好的红裙。
如此乖巧懂事,倒让两名调教过无数悍女的仆妇都有些不忍动手。
沐浴完毕的何菁菁坐于妆台前,木梳慢慢通过湿漉漉的长发,脸色虽有些苍白憔悴,却难遮掩眉眼间的丽色。
此时,两名仆妇已经退出门外,换作侍女上前服侍,先薄施粉黛,又绾成娇媚的堕马髻,插戴了两支成色普通的金簪和一对点珠耳坠。
何菁菁听凭她们摆弄,末了从袖中取出魏暄所赠的珊瑚玉钗簪于髻上,又透过镜面打量两名侍女,只见她们神色冷漠,自始至终不与自己有目光接触,便知从这二位口中打探不出什么有用的情报。
但这并不意味着何菁菁会坐以待毙,就在两名侍女即将退出厢房时,她突如其来地问道:“你家郡主请来的贵客,可是今晚赶到?”
侍女当然不会回答,眼底一闪即逝的讶异却骗不了人。
何菁菁抿起嘴角,仿佛浑忘了自己阶下囚的处境,又嫌侍女脂粉没涂匀,对着镜子仔仔细细补好妆容。
“裴守庭,河东道节度使裴康庶出二子,”她不动声色地想,“仁安倒是给我找了门好‘亲事’。”
裴守庭生母出身不高,在河东本地算是中等氏族,人却颇得裴康喜爱,多年来盛宠不衰。裴守庭自己也争气,虽不曾参与科举,却也靠着荫庇入仕,年纪轻轻成了朔州刺史,在裴康一众嫡子庶子中算得上最有出息的。
退回到五年前,河东军中甚至有说法称,裴康早就选中了裴守庭为继承人,所欠缺的只是一点服众的军功与资历。
但这一切是在裴济白横空出世之前,当裴氏三郎以两千亲兵杀入敌阵,救出身陷乱军的天子,一举博得神启帝与大夏朝廷的赞誉时,便奠定了他“河东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