了一代又一代的谢氏族人,更是深深影响了谢安,影响了谢安日后为政、立身的人生哲学。
谢衡共有三个儿子,而谢安正是谢衡次子谢裒的儿子。
谢裒,字幼儒,从小文采出众,因此,在洛阳当过琅琊王司马睿王府中的掾吏,也就是地方官府中负责办理文书的工作人员。永嘉元年(307年),晋室南渡,谢裒与兄长谢鲲,一起跟随晋室南渡,后来官至太常卿、吏部尚书。谢裒一共有六个儿子,而谢安在六兄弟中排行老三,上面有两个哥哥,下面有三个弟弟。然而,在谢家六兄弟中,谢安无疑是最出彩的一位,一代江左风流丞相,当然这些都是后话。
不过,在谢衡的三个儿子之中,最为引人注目的,倒还真不是谢安之父谢裒,而是谢衡的长子、谢安的大伯——谢鲲。
与父亲谢衡相比,谢鲲有着与父亲截然不同的风格。从谢衡的身上,我们可以看到了“儒雅敦厚”四个字;而从谢鲲身上,也可以看到四个字:狷狂不介。谢鲲似乎不是一个儒者,更像是一位狂士。如果说,谢衡为谢氏家风注入了不少儒家的元素,那么,谢鲲则为谢氏家风增添了一些玄学的成分。谢安更是综合了祖父与大伯的风格,既儒雅敦厚,又狷狂不介,结合了儒学与玄学其中的精髓。
谢鲲,字幼舆,他是谢衡的长子,十岁那一年,正好发生了“八王之乱”。可以这样说,谢鲲所处的时代是一个乱世。正是因为乱世,才让谢鲲的思想境界,有了与父亲谢衡思想上本质的不同。谢鲲所处的乱世,正是魏晋玄学逐渐兴起的时代,所以无论从性格还是为人处世上,谢鲲的身上,都夹杂了玄学的成分,放达傲岸,狷狂不介,这是其父谢衡身上所不具备的。
在玄学盛行的两晋交替之际,谢鲲无疑是魏晋玄学的一位杰出代表人物,与精通儒学的父亲谢衡不一样,谢鲲是一位忠实的玄学信徒,根据《晋书·谢鲲传》中对谢鲲的记载是这样的:
鲲少知名,通简有高识,不修威仪,好《老》、《易》,能歌,善鼓琴,王衍、嵇绍并奇之。
谢鲲这个人放达不羁,而且经常不修边幅,不注重个人的外表。其实,谢鲲并不像父亲那样钟爱儒家经典,而是尤其喜欢研读《老子》、《易经》这样的道家经典。同时,谢鲲又精通音律,在这一点上,谢安倒是得到了他大伯的真传。
在当时,谢鲲算得上是一个“圈子”里的知名人士,只不过,谢鲲所在的这个“圈子”,并不是现在的明星、小鲜肉,而是一群具有高雅情趣的著名名士。谢鲲在魏晋时期称得上是一位著名的名士,他与王敦、庾敳、阮修三人并称“四友”,他又是当时驰名江东的“江左八达”之一,《江左名士传》中,这样评价谢鲲:
鲲通简有识,不修威仪。好迹逸而心整,形浊而言清。居身苦秽,动不累高。
的确,谢鲲确实不同凡响,“形浊而言清”,虽然有时他行为放浪形骸,时不时还喜欢搞点儿行为艺术,但是却总能语出惊人,令人意想不到。谢安曾经高度评价了自己的大伯,在谢安看来,大伯谢鲲可以与魏晋时期的一个著名文人群体“竹林七贤”相提并论:“豫章若遇七贤自把臂入林。”这就是成语“把臂入林”的来历。
说实话,在名士、隐者云集的两晋时期,谢鲲是一个极富个性的牛人、奇人。各种文献之中,都记载了许多关于谢鲲非常有意思的故事。
前文提到过,谢鲲十岁那年,爆发了“八王之乱”,许多司马氏诸王,为了争夺中央权力,同室操戈,打得不可开交。太安元年(302年),“八王”之一的长沙王司马乂,入朝辅政,执掌西晋大权,当时,谣言四起,甚嚣尘上,一些与谢鲲不对付的人,遂向长沙王司马乂进献谗言,诬陷谢鲲意欲逃跑,说谢鲲这小子不识好歹,不想效忠大王您。司马乂听信了谣言,火冒三丈,也不问青红皂白,下令将谢鲲抓起来,要鞭挞他。
谢鲲见了长沙王司马乂,既不下跪求饶,也不为自己辩白,而是“解衣就罚,曾无忤容”,毫不犹豫地解开自己的衣衫,准备受刑,你不是要打吗?好,老子让你打!司马乂一看谢鲲如此表现,觉得此人还挺硬气,于是下令放了他。之后,谢鲲并没有因为免受皮肉之苦而露出一丝喜色,而是非常从容不迫,“既舍之,又无喜色” (《晋书·谢鲲传》)
再到后来,身为太傅的东海王司马越,也早就耳闻了谢鲲的名声,便下令征辟谢鲲为府掾,也就是王府的属官。但是不久,由于谢鲲性情放纵,也不知道到底犯了什么过错而被免官。当时,好多人都为谢鲲感到惋惜,然而,谢鲲却是满不在乎,无官一身轻,“方清歌鼓琴,不以屑意,莫不服其远畅,而恬于荣辱”,无人不佩服谢鲲的淡泊名利,放达远畅。
谢衡生前,一向以敦厚、守正作为自己的人生标杆,是一位传统的大儒。可是,谢鲲却远不像父亲那样敦厚与自守,相反,谢鲲是狷狂、放纵,甚至轻佻集于一身的。比如,接下来的这个“投梭折齿”的故事,就让谢鲲因为轻佻出尽了洋相:
邻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