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书迷村>历史军事>史路冲天> 475.陶寺文明禹复仇
阅读设置(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X

475.陶寺文明禹复仇(1 / 4)

许乐回望了一眼黄河水,告诉自己一定要把黄河长江从下游一步步走道上游!

七点多到襄汾县城里面,所有人都下了车吃东西,昨天晚上就吃的不多,都是斋饭和水果,许乐基本上都没有吃饭,这一路的狂奔更是饥饿了,锦州的早饭与京都的早饭相比都是硬货,面条、饼、炒面等等,男男女女吃了几十碗,还从旁边的摊铺要了不少吃的,才算饱了,就连正龙和黎珙都吃了不少!

随后打听了一下陶寺遗址的位置,这里的人都知道,指了指方向又对照了一下地图,半个小时就到了!

还不到八点,连卖票得人都没有,许乐直接掏出了工作证,让他们联系一下当地的文管站的人过来,不一会有两个风尘仆仆的人骑着自行车就来了,到了许乐的面前看着许乐,“您是许副职厅吧”?许乐点点头,也没有寒暄直接说道自己是过来考察一下的,请给讲解一下,两个人非常高兴的做了一下自我介绍,随后带着大家进了遗址里面!

许乐他们一走进来就感受到了雄伟的气息,至少得有白万平米的面积吧,随后给介绍介绍起来!

陶寺遗址,是华夏黄河中游地区以龙山文化陶寺类型为主的遗址,还包括庙底沟二期文化和少量的战国、汉代及金、元时期的遗存。为华夏族先民所创造,华夏文明的源头之一。

经过研究,确立了中原地区龙山文化的陶寺类型,近年来在对于陶寺遗址的发掘中,结合了磁力仪和探地雷达物探、环境考古、动物考古、植物考古(孢粉、浮选、选种)、人骨分析、基因分析、天文学等多项科技考古手段,包括碳十四测年技术在内的年代学探讨,进一步判断陶寺文化的绝对年代为公元前两千三百年至一千九百年之间。

许乐给大家普及着这个时间段正好是尧舜禹的时间,上限是尧帝,下限是禹启,大家频频点头!

在发掘过程中,考古队员发现了规模空前的城址、与之相匹配的王墓、世界最早的观象台、气势恢宏的宫殿、独立的仓储区、官方管理下的手工业区等。有许多专家学者提出,陶寺遗址就是帝尧都城所在,是最早的“华夏”。根据发掘的成果来看,陶寺社会贫富分化悬殊,少数贵族大量聚敛财富,形成特权阶层,走到了邦之国时代的边缘和方国时代。

随后大家被带到了所谓的居住区和墓葬区,发掘墓葬一千余座。其中大贵族墓葬九座,出土了陶龙盘、陶鼓、鼍鼓、大石磬、玉器、彩绘木器等精美文物,这是许乐见过的黄河中游史前最大的墓葬,并且也是他见过的最大的城址了,不知道良渚那边是什么情况,但是哪怕良渚那边比这里大,这也是一个非常恐怖的事情了!

在这里发现了最早的测日影天文观测系统,大家看着那一排排的石柱,这是探测太阳变化的工具,通过两根石柱之间的影子来测量长短,这是在四千年前啊,那么夏历是在尧历的基础上成形的,绝不是一天形成的!

大家也看到了到遗址发掘为止世界上最早的建筑材料—板瓦,感觉古人的创造力还真的是挺强的;另外就是和天文观测系统相关联的世界上最古老的观象台,比英格巨石阵早五百多年。

随后,两个文管站的人给大家讲到了发现了到遗址发掘为止最早的文字。他们被带进了展示厅,许乐等人看到了一个扁壶残片,上面居然还有文字,许乐一看到这个残片上的文字拓片当时就笑了,真是踏破铁鞋无觅处啊,居然和自己拓印的那六个字有一个字是一样的,他还以为是大着肚子跪拜的女人呢?

连忙问道,“这个是‘文’字吧”?

两个工作人员点点头,随后说道“在一九八四年考古工作者在陶寺遗址中发现一片扁壶残片,残片断茬周围涂有红色,残片上朱书两个文字,其中的一个字为“文”,另外一个字专家们有“尧”“易”“命”“邑”等多种解释”。

许乐盯着这两个字,让英子拍了一下照片,那其中的一人递给许乐两本书,许乐看了一眼,一是《陶寺图册汇编》,一本是《襄汾陶寺发掘报告》,他连忙感谢了一下,随后说了起来,“文命保准不靠谱,文命是谁,文命是大禹啊,这是大禹用的水壶吗?文尧,尧和文是什么关系,唐尧、陶尧都有可能啊?文易、文邑,这两个无论是字形还是含义而言好像更靠谱一些”!他现在没有具体的时间研究这个,只是随口一说,大家继续跟着参观!

随后大家看到了一个陶盘,彩绘蟠龙图形的陶盘,是其中最富特征的器物。这是迄今在中原地区所见蟠龙图像的最早标本。从出土情况判断,龙盘是一种礼器,龙纹则可能是氏族、部落的标志。一些彩绘纹样与商、周青铜器花纹颇为接近。在盘子的中间盘着一条那叫龙吗?许乐笑了,听着工作人员说的这是中原地区发现的最早的龙图腾,这不是蛇吗?许乐对于龙和蛇最关心了,他对这个也很敏之感,所以判定不是龙,哪怕是龙也应该是龙蛇交变的状态!

随后,大家被领着走入居住遗址的小型房子里面,复原的,周围有道路、水井、陶窑和较密集的灰坑。房址分地面、半地穴式和窑洞三种,以后两种居多。半地穴式房基平面多作圆角方形,少数呈圆形。灰坑有筒形、袋形、锅底形等

上一章 目录 +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