气候、土壤,移入中原尚需根据中原的气候、土壤不同,再做改良。
这《农书》推广之事宜缓不宜急,最忌急功近利。这农耕改良之法贸然全面推广,一旦出了差错,弄不好就是大面积的绝收,极易激起民变。
若如此,别说大功,这是要抄家灭族的罪过。
农耕改良,非十年之功,难见成效。要达提升国本之效,更需二三十年方可。届时,我那里还会在这大司农之位上,恐怕已经化为黄土了。”
“那岂不是前人栽树,后人乘凉,为别人做了嫁衣裳?”
曹嵩自信一笑“我曹家树上的果子,岂是别人想摘就能摘的?
我们先不动声色小规模试验几年,三五年后,带验证无误,我自会上书天子,安排我曹氏族人负责推广之事。
只是我们当今这位天子,年轻气盛,未免容易急进,在未能验证此《农书》内容之前,我根本不敢声张,若被天子获悉此事,他恐怕不会有耐心等待如此之久,一旦天子下旨贸然推行,出了差错,恐怕还是要我们这些臣子出来顶罪。
其中凶险,孟德不可小视。”
“大人所言极是,操记下了。”
曹操是曹嵩唯一在世的儿子,也是未来内定的曹氏族长,一向非常聪敏,很得曹嵩厚望,只是此前性格有些跳脱,不够稳重。
曹嵩看到曹操免官回老家读了几年书之后,性子终于沉稳下来,心中宽慰,看来这个儿子可以挑起更重的担子了。
“孟德,我知道,这些年,你被夹在士人和宦官之间,很是苦闷。但这也是实属无奈,你心中对你大父(爷爷)且不可有怨言。”
曹操闻言,脸现苦闷之色“此事不需大人开解,我已不是年少无知之辈,此中关窍,早已想的清楚。
我曹家虽是大汉开国元勋曹参之后,但却非嫡脉。自嫡脉断绝之后,族人未能继承先祖爵位,家族就日渐衰落,虽然家族人丁颇旺,奈何已被挤出朝堂。
若非当年大父忍辱舍身入宫,哪有我曹家今日重回洛阳之机?
大父虽为宦官,却与士人相处和睦,对士人多有恩惠。
要怪也只能怪曹节、王甫、张让、赵忠这些宦官,弄权乱政,挑拨党祸,与士人仇恨越结越深。反使我曹家受了他们的牵连。”
曹嵩看曹操见识如此明白,心中欣慰。“如今这些宦官,都是当年你大父的随从弟子。你大父尚在之日,权势绝不下于如今的曹节、张让。
当年你大父虽然也提拔亲族族人入仕为官,却严禁族人跋扈横行,得罪士人,反而一直与士人交好。
为何如此行事?你大父当年有明言教导。
士人根基,在家族之内,先辈努力之积淀,可荫泽后人。土地田产、家学渊源、交情人脉皆可由后人继承,因此士人多有累世公卿之家,可千年不绝。
宦官为无根飘萍,权势来自天子信赖之情,此情只系于宦官本身,无法泽被后世。宦官一旦身故,其辛苦经营之权势,必移至其余宦官。皇家之感情亲厚,最多延及假子,一代之后,必然断绝。
从未有闻,宦官之势,有父死子继之事。当前得道的宦官,张让、赵忠等人皆为短视之辈,不明家族长远传续之道。
乃翁(你爹)我这一辈,可以继承你大父的遗泽,也可以为你这一辈铺垫一些前程根基,但我这一辈人老去之后,你们要想继续振兴家族,就只能和士人一样世代积累。
这也是为何我支持你亲近靠拢士人的原因。
未来我曹氏若想再次成为豪门大族,必须改换门庭,割裂与宦官的关系,转为士人家族。你需向你大父一样,忍辱负重,为我曹氏子孙立住根基。”
曹操自然知道此前曹嵩为他擦了多少屁股。
当年党锢祸发,士人与宦官仇恨日渐加深。还在太学读书的曹操,忽然之间从被人围绕追捧的高官公子,被打为“阉宦遗丑”,受到士人厌弃。
年轻气盛的曹操那受的了这个,为表明自身清白,不惜偷入张让府邸搅闹,又在出任洛阳北部尉时,用五色棒打死了小黄门蹇硕的叔叔,这些事都是曹嵩出面摆平的。
那时曹操年轻,曹嵩只是在行动上护住曹操,今天却把这里面的因由讲透了。
曹操此前心里还曾腹诽过曹嵩与宦官走的太近,今天听了曹嵩的话,才明白曹嵩的苦心。
过往一幕幕从心中慢慢闪过,忽然想起一事,面色一变“大人,当年我那远方族叔曹鸾上书之事?”
曹嵩脸现心痛之色,“转换门庭,不是只靠嘴上说说的,你当年所为,不过是年轻人的小打小闹,代表不了曹氏家族。
取信士人是需要投名状的。你族叔上书之时,就已经预料到了这个后果,他是在用命在为你们这一辈铺路。你未来会继承族长之位,记得善待他这一支的后人”
熹平五年(176年),永昌太守曹鸾上书请求开党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