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就说到后院了。
秦老胡同95号院的后院才真正的是恶人聚集了。
前院顶多有个醉鬼王老四,但起码他即使酗酒,也极少做出出格的事。
中院顶多就一个贾张氏,最多最多还一个没进化的白莲花秦淮如和一个没成长起来的盗圣棒梗。
而后院可就真的吓人了。
身份成迷的聋老太太,确实是一个五保户,然而,她一直和易中海同一个口径说自己在抗战时期帮过部队送过物资草鞋,但是院里很多老人心里其实一直都是明镜着的。
例如,旗人老蓝就隐晦的说过,聋老太太不可能跟部队有任何关系,主要还是聋老太太平时的作态跟前清时期的一些大户人家姨太太的作态没有差别。
要知道,一个人再怎么编瞎话,也不可能完全摒弃掉自己几十年生活养成的习惯的。
尤其是,聋老太太每次出门都会精心打扮一番,把自己那满头白发细细的梳理整齐,身上的衣服虽然是破旧的,但是也精心打理浆洗过得缎子面。
最重要的是,老太太吃饭时候特别讲究,就算吃那种纯棒子面的窝头也是一小块一小块得掰着吃,细嚼慢咽的吃,看聋老太太吃窝头白菜,还以为是吃什么山珍海味呢!
而老林头就说得比较直白了。
老林头说过聋老太太很有可能是以前某个伪满商人的外室,因为老林头以前干活的时候好像是曾经见过聋老太太本人,结合聋老太太时不时的能流露出一点东北口音的京味腔调,没准老林头说的还真的不假。
聋老太太那排后罩房除了她一个人之外,还有另外四户。
其中一户就是前面提过的老张家。
老张家可是很有意思的,毕竟这个年代都是大干特干的年代,即使找不到正经岗位,很多适龄的老百姓的也是会找点临时工作干,没工作可是会被人瞧不起的。
老张家四口人,没有一个是有工作的,全都是领着5块钱的低保过日子的。
老张家掌事的是张大光,老四九城街溜子了,每个月拿到低保之后,拿走一半的钱就不回家了,成天在外面跟他的那些狐朋狗友吃喝玩乐,从来没回过家。
家里剩下的三口人分那剩下的10块钱。
但就这三口人也不争气,有吃的就吃一口,没吃的就挨家挨户的蹭一口,就贾张氏这种混不吝都被他们家人蹭过一口吃。
最要命的是,张大光的媳妇,春早,没人知道她的姓氏,貌似原来是八大胡同的姐儿,后来好像是因为女性解放的运动,不得已嫁给了张大光,就是为了避免被指定派遣离开四九城,这就变成了家雀儿了。
不过即使变成了家雀儿,春早也没闲着,貌似现在还动不动的在接客,也就是她不敢在大院里面接客,三个大爷也没有证据,所以一直没有理由把老张家赶出四合院。
剩下那两个孩子也不是好玩意,儿子张小毛小学凑合着上了三年就不上了,成天在什刹海跟那帮佛爷和顽主混在一起,打架斗殴都是常识,鼻青脸肿的邻居都不会奇怪。
女儿张小花更有意思,连小学都没有上过,是整个四合院和整个南锣鼓巷有名的文盲。
要知道,就贾张氏那种不学无术的农村妇女都认识不少字的,甚至于她还去夜校专门学习过,正经的小学文化水平。
而张小花一个大字都不认识,有时候街道贴的紧急通知让院里人自己看,张小花都能闹出不少笑话的。
不过张小花倒是个聪明人,她知道她妈每次出去都能弄到钱回来,所以每次就跟着她妈屁股后面要吃的,也是老张家难得的饿不着的人。
除了老张家外,后罩房剩下三家分别是老李家,老潘家和一家姓吴的。
老李家是据说跟轧钢厂的后勤李怀德李主任有点姻亲关系,但是关系倒不是多近,院里人也没见过老李家在厂里面占过啥便宜。
但是老李的嘴可是有名的棉裤腰的嘴,松得跟什么一样。
尤其他这个人还好出去遛弯,晚饭一吃完就溜达出去了,能溜达到天快擦黑才回来。
他这溜达一圈可好,不管是院里有点什么事,还是他们第六车间有点什么事,这南锣鼓巷的周边的人,认识不认识的全都能知道。
更可乐的是,老李这个毛病被他儿子和女儿继承过去了,这一丫一小还懂点艺术加工,这院里有点什么事,肯定就被被极其夸大之后传到周边的小学中学去。
不过老李媳妇,曹翠萍是个好媳妇,家里照顾的是相当的好,尤其还有一手相当不错的裁缝手艺,做得棉袄棉被比缝纫机砸出来得要又快又好,所以老李家有一块做衣服的收入的。
老潘家是一个老光棍带着一个小丫头,媳妇难产走的,老潘家里也没啥钱再续弦了,所以就是老潘带着小玲俩人生活。
但说实话,老潘根本不会照顾孩子,最重要他不会做饭,连蒸锅窝头都能整坏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