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师叔逍遥子知道启蒙书院后,作了一篇增序,想必只要在启蒙书院念一遍,便能应对此事。”
蔡伯安打开信封,看了一眼名字,轻声念道:“送建康年生序”。
“这年生是谁?”,蔡伯安疑惑地问道。
“这年生名为年羹尧,是我在启蒙书院就学的小书童”。
“有才学就是不一样,小书童起个名字都这么文雅”,蔡伯安在心中暗自想道。
“余幼时即嗜学,家贫,无从致书以观…天大寒,砚冰坚,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怠。录毕,走送之,不敢稍逾约…”
蔡伯安看着纸上的内容,嘴里轻声念着,脑海中不断浮现着一名手指头冻得发僵的学子,仍然在坚持不懈地将砚台上结的冰磨开。
冰天雪地的天气,将借的书抱在怀里,就为了及时还给别人。
“今诸生学于太学,县官日有廪稍之供,父母岁有裘葛之遗,无冻馁之患矣…其业有不精,德有不成者,非天质之卑,则心不若余之专耳,岂他人之过哉!”
蔡伯安将这两段连起来看时,顿时明白了孟怀安的意思。
“你不是说我们这些穷困潦倒家境的孩子读书无用吗?我不仅要说只要肯勤奋学习,再恶劣的环境也能有所所获。”
“反之,若是既不勤奋又不刻苦,即使拥有极好的求学条件,也不能有所成就”。
“建康年生君则,刚入启蒙,能明辨事理,是可谓善学者矣”看到最后一句时,蔡伯安不禁感慨道:“怀安啊,你师门的长辈只是对你爱护有加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