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燕洛阳城皇宫内,大燕皇帝上官炎饶有兴趣地看着手中的折子。
随后对着身旁的大内总管杨公公笑着说道:“杨伴伴,孟怀安这小子还真是一个不肯吃亏的主啊,人家世家大族还没有怎么样他呢,他就把师门的师叔搬出来。”
杨公公笑着回道:“想必孟公子也不一定知道此事,指不定是师门的长辈看到晚辈在外面受委屈了,主动站出来撑腰的。”
多年的察言观色,早就让杨公公知道什么时候该说什么话。
果然,上官炎听了这段话后也微微点头,随后淡淡地说道:“孟小子做的这些事,朕已经亲自下旨以示嘉奖了,可那些世家大族不跟着学便也罢了,居然还来搅合。”
“莫不是世家大族们已经尾大不掉到,别人做些利国利民的事情,他们也要阻拦了嘛”,说到这里的时候,上官炎的语气已经变得冰冷。
近些年来,随着上官炎对朝堂掌控能力的减弱,世家大族们也隐隐约约有抬头的趋势。
甚至有传言世家大族想要干预立储之事。
如此现象,自然引起了上官炎的不满。
深知伴君如伴虎这个道理的杨公公,低着头,不敢在此时有任何言语。
就在杨公公想要偷偷用余光观察一下上官炎的表情的时候,上官炎平静的声音再度传来。
“杨伴伴,你觉得这‘送建康年生序’写得如何啊?”
见上官炎询问,杨公公大脑飞速运转,随后缓缓地回道:“禀圣上,奴婢也只是简单认识几个字而已,哪里敢妄自点评如此佳作。”
余光落在上官炎的脸上,察觉到一丝不善的表情,杨公公立马继续说道:“不过奴婢也是出身贫寒,自然知道贫苦人家的孩子求学的艰难,就想着奴婢若是当年能读到这篇赋文,指不定认识的字也能多几个。”
杨公公这番话说完以后,上官炎的脸色也变得好了起来。
察觉到此的杨公公大胆的又补了一句,“奴婢可能不知道这篇文章写的如何,但是在我们这些贫苦出身的人眼里,这写文章的人起于微末,却能不忘本,定是极好的人。”
杨公公的这番话可以说是精准的点到了上官炎的心坎上,感慨说道:“是啊,能不忘本的人在如今可不多了,多少寒门学子,朝廷辛辛苦苦将他们选拔上来,结果受了一点世家大族的好处,便将皇恩抛之脑后”。
上官炎之所以有如此感慨就是因为这么多年科考选上来的人才,还没有入皇帝的眼,就被世家大族用联姻等各式各样的方式给预定了。
这让上官炎如何不恼怒。
“圣上,这些忘恩负义之辈不提也罢,奴婢们可是对圣上您忠心耿耿,再说不是还有写出‘送建康年生序’的大才嘛”
“杨伴伴,恐怕在你眼里的大才,在那些世家大族眼里,是眼中钉,肉中刺咯。”
“那些世家大族的人从来看不起奴婢这些人,奴婢自然也不在意他们的想法”,杨公公恭敬地说道。
杨公公的这番话既向上官炎表明了态度,也在上官炎给世家大族的人下绊子。
可以说上官炎近些年之所以一再地给予宦官们极大的权利,为的就是对付朝堂上的世家大族们。
上官炎曾经也对科考给予厚望,只是后来因为世家大族在学识上的垄断,导致能进入朝堂的寒门学子寥寥无几,根本难以形成和世家大族抗衡的势力。
如今,启蒙书院的出现,让上官炎再度燃起希望。
“即使在朕手上不能完成,也要给太子留下一个稳定的局面”,上官炎在心中暗自思虑道。
沉吟片刻后,上官炎缓声说道:“杨伴伴,着逍遥子为正三品金紫光禄大夫,送建康年生序”在建康、扬州、徐州三地的所有书院中通传。”
闻言,杨公公有心想提醒一下上官炎,这个所谓的逍遥子有没有这个人还不好说,就这么赐官会不会太随意。
不过感受着语调中不容置喙,杨公公恭敬地说道:“遵命。”
处理完此事后,上官炎继续批阅各方送上来的奏折。
嘴中时而小声地嘀咕着什么。
对于此现象,杨公公早就见怪不怪,默默地守在一旁。
过了好一会儿,这份安静被上官炎的怒吼所打破。
“这些异族怎么敢威胁朕!”
一直伫立的杨公公吓得立马跪在地上,周围服侍的太监们听到动静,出于习惯,纷纷跪倒在地,生怕触霉头。
很快,尚书左仆射房文焕和一直称病在家的尚书右仆射崔桢便被叫了过来。
二人刚刚跪倒在地,一份奏折便被扔到了面前,随后便传来了上官炎愤怒的声音,
“看看,这些异族给朕提的要求”。
房文焕和崔桢赶忙捡起奏折,快速地看了一遍。
奏折是安西将军兼护匈奴校尉魏存东报过来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