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启蒙学校,陕西省合阳县马家庄公社保宁大队小学,80年代的称谓。那时候乡镇还叫公社,现在已没有乡这一称谓了。时代的变迁。上小学时,村子里好像刚刚通了电,有了电灯,所有电器也就只有个电灯,电话好像公社里邮局里有一台,手摇式的。大队里的电视是在小学三年级左右有的,还是彩色的,记得是日立牌的。全公社18个大队只有3台,那时候还没有实行义务教育。有学费好像一学期5元,还有书本费。早上6点多起床,村子里的小学,不像现在街上车水马龙,孩子要接送。那个年代基本上没有电动交通工具,村子里家庭条件好的、有经济头脑的爱打拼的偶尔购置个手扶拖拉机,后面马力大的就是不用手扶有转盘的,叫啥名字忽然记不起来了。起床后独自去村头学校。夏天还好,天亮的比较早,冬天6点,还是黑漆漆一片。到学校距离很近,一里多路。从村东头走,比较近,但要路过村头,村子紧邻黄河滩,在山崖上,比黄河滩要高出100来米,所以再大的雨村子里也不会有水患。村头早上经常有猫头鹰发出刺耳的叫声,对于小孩子来说,还是比较瘆人的。所以后来我宁愿多走点路,走村子里面去学校,要多出三百来米。有天早上,走到邻巷,本来静悄悄的,突然一声惊雷,农村家家户户都养猪,都在门口垒个猪圈。这声惊雷就出自于一头大猪的感叹。我也是震惊于猪先生的上进心,要跟鸡先生争长短。可你要有公德心啊,你伤害了我幼小的心灵。奈何你是头猪,跟你讲道理我跟你就没有区别了。那个年代,农村都还是泥瓦房,墙壁我记得都是在家里囤积一些黄土,妈妈一担一担从村头池塘里添水闷灌。那时候也没有大水桶、大水罐,一切都是凭劳动力。现在多简单啊,生产力发展了,电商也很活跃。买个大水桶架子车一拉,就抵得上挑着担子跑二十多趟。土闷好后放在用椽做好的模板里,然后用夯子夯实,一层一层向上挪,弄个5、6米高。家里的房子我记忆里翻新过4次,一次草房,一次泥瓦房,一次楼板平房,一次现在的砖瓦楼板房。就最后一次坚持的年代久,差不多快二十年了。小学时代基本是第二次泥瓦房时代度过的,门口有两扇门,下面有个门槛可以单独卸下来,有次去清华园参观,就跟清华园那个大门布置一样,只是门略小些。家里大人那时候都出劳力攒工分,早上吃完饭就把门槛卸了,大门一锁就去田里了。学校离家近,中午都回家吃饭。到家门口,就从门下面门槛洞里钻进去,陕西面食尤其面条做的是五花八门,臊子面、油泼面、裤带面、㿱面,各有千秋。我小学不喜食面,钻进家里左手拿个馒头,右手拿个生红薯,馒头就红薯,或者生蒜,中午饭就算解决了。小时候的身体,就靠着馒头和生红薯的接济,身体还是蛮强壮的。班里25名同学,我是班里三胖里的第三小胖。以至于后来到初中一年级学英语“fat”这个单词老师领读我都不发音。好像读这个单词是同学们在嘲讽我。晚上放完学,那时候出名的电视剧霍氏三部曲《霍元甲》、《陈真》、《霍东阁》,上完晚自习好像8点钟的样子,一放学就撒欢的跑,天已经黑了,趁着路熟和微弱的星光,向着大队部跑去。一次不小心撞到了拖拉机机头,嘴唇给磕破了。那时候不像现在后疫情时代,戴个口罩也没人会质疑。在那个年代戴口罩无异于此地无银三百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