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些惊讶,点点头,便在众人目光环绕下,穿过贡院,走进鹤鸣楼。
一进楼中,只见桉后的十六位考官神态各异。李蝉只识得陈玉斋一人的称呼,便笼而统之,恭恭敬敬地行了一礼,见过诸位考官。
陈玉斋拿着李蝉的试卷,说道:“黎州李澹,贴经答得很好,无一错漏。”
“不过是些死记硬背的功夫。”李蝉答。此言也并非谦辞,他无非仗着生来就记性极佳,种道过后,更是能过目成诵,帖经才勉强登了甲科。
有人听到这话却心中不快,一名同考官笑道:“你这么说,我等却连死记硬背的功夫都没有了。”
李蝉笑道:“诸位前辈都是博闻强识,学富五车,何必来取笑晚辈。”
说话的同考官面色稍霁,这时候,那僧人道:“你那篇时务策,却有些说道。题中‘甘露’二字,你作何解?”
李蝉道:“甘露即是佛性,若众生皆能开悟,自然社稷安稳,风调雨顺,此即题中之义。”
“哦?原来如此。”僧人身子微微前倾,“云何甘露不在法界,反而在俗世?”
李蝉道,“佛曰一切众生,悉有佛性,凡俗之中,自然也能生出甘露。”
僧人又问:“此言不假,但凡俗中有佛性,极乐净土中的佛菩萨,怎么反倒没了佛性?”
李蝉道:“既已成佛,便是诸性皆空。”
僧人闻言,眉头微舒,沉吟一会,“此性非彼性,但你能如此想,也不错。”
李蝉早知自己那道时务策会得罪这僧人,眼下见僧人没再诘难,也暗暗松了口气。僧人又说:“不过,诸位考官对你的卷子,颇有争论。唤你过来,是要在问你一策,你可敢应下?”
李蝉道:“不敢推辞。”
僧人不再言语,陈玉斋与阳蟾对视一眼,点点头,阳蟾便道:“这一策仍不出你的本经,你且说说,‘万入,去籥’,如何解释?”
阳蟾所问,出自李蝉的本经《春秋》,仅寥寥四字,经中对此已有注释,李蝉道:“《公羊传》云:万者何,干舞也。籥者何,籥舞也。其言万入去籥何?去其有声者,废其无声者,存其心焉尔。这注释中说,二者一是干舞,二为籥舞,也就是誉所谓废其无声者,‘废’即‘置’也。这意思,便是撤下有声之舞,只留下无声之舞。这段经文所记之事,是上古国君祭祀太庙时,国中大夫逝世,于是如此悼念。”
阳蟾点点头,能不假思索答出这一段,便是对本经已烂熟于心,若考的是帖经,便算是对了一题。不过他既然挑了这段经文,这策问便不止这么简单。这李澹出身寒门,就算把此经读得倒背如流,但没有名师教导,不出意外,他不可能答出更深层的蕴意。
却见李蝉接着说:“这经中注释,却有不到之处。”
阳蟾眉毛一挑:“你且说来。”
李蝉道:“若按这注释说的,留下干舞,去掉籥舞,如此无声而舞,似乎有些不伦不类。”
若是某位大儒质疑经中文字,众人当细细揣摩,区区一介后生如此说,楼中众考官不由心头嗤笑。一名同考官问:“哦?怎么个不伦不类法?”
“《礼》云:凡日月食、四镇五岳崩、大傀异灾、诸侯薨,令去乐。大札、大凶、大灾、大臣死,凡国之大忧,令弛县。”李蝉道:“大夫死,应执驰县之礼。但依《公羊传》所说,却不似驰县,也不似去乐,便有些不伦不类了。”
场间众考官,大都是科举出身,早年科考时尚能谙熟本经,此后便鲜有挑灯苦读的时候了,李蝉说出这一段经文,众考官里,也只有当初以《礼》为本经的听得明白。那位质疑的同考官却不在其列,怔了一下,闭口不言。
边上另一同考官却追问:“何谓去乐,又何谓驰县?”
李蝉思索了一会,道:“《礼》云:比音而乐之,及干戚羽旄,谓之乐。若是去乐,不光所有乐器,干舞与籥舞皆需撤下。至于驰县么,经中未见详述,从《管子》中或可一窥。《管子·霸形》曰:伐钟磬之县,并歌舞之乐。可见驰县,大概只是撤去金石所制的乐器。”
提问的考官大为满意,上下打量李蝉一番,心道此子身貌丰伟,一双眼睛看着似乎有些招桃花,却沉得下心做学问,着实是个人才,连连点头:“引经据典,旁征博引,不错。那依你之见,这四字之经本意该如何解释?”
李蝉道:“依晚辈的拙见,去籥之籥字,是乐器而非舞。所谓万入,去籥,说的便是驰县之礼,撤去些乐器而已。”
李蝉答到这里,众考官已再无质疑之心,只暗暗心惊,此番乾元学宫的学士之位竞逐,又多出了一匹良驹。
问出此策的阳蟾,沉吟片刻,点头道:“这段经文颇有争议,你却答得很好,可否告知,你师从何人?”
李蝉笑了笑:“我曾与家师佩阿山人游学,又曾学于芝田山人,他们二人也常探讨史传,我日夜旁听,也学到了些。”
众考官面面相觑,都是一脸茫然,显然没人听说过这两位的大名。
李蝉试探道:“那这策问,可算我过了?”
“过还是不过,自会有人告知你。”堂上的陈玉斋微微一笑,神色欣慰,徐应秋与郑君山齐力推举的,果然不是庸才,“你且去吧。”
李蝉看到陈玉斋的脸色,便觉得有了八分把握,心弦放松下来,行礼告退离去。
待李蝉一走,陈玉斋自然而然把那卷子放到了甲科那堆中。他身边,阳蟾仍看向楼门,疑惑道:“如此谙熟经义,不是寒窗苦读,闭门造车能成就的。此子竟出身寒门?若说他是高门之后,我反倒还相信些。”
陈玉斋又拿起另一张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