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在鹏城一样,麻辣烫店很快就打出了名气。有俞正立这么个大厨坐镇,即便有人在附近开了类似的店铺,可总也比不上俞记麻辣烫店的味道。
京城的消费力度不比鹏城差,甚至还要隐隐高上一截。为了彻底打开市场,俞夏在各个大学附近,还有几所知名的高中附近,陆陆续续开了总共十一家分店,就连她走在京城大学的校园里,每每下课后,也能听到有人在商量着去俞记麻辣烫店搓一顿。
麻辣烫店需要的店面不大,菜品都是由顾客统一挑选,再去柜台结账,所以需要雇佣的服务员也不对,只要一个负责收银,一个负责打扫卫生,再在后厨安排几人即可。
可火锅店就不同了,店面铺的大,需要的人手也多。
俞夏走得是稳扎稳打的路子,先将有限的资金用于麻辣烫的分店,又将总店的人派到各个分店任代理店长,言明只要干满一年就可以升为正式店长。
当然了,在这一年的考察期里不得出错,尤其是食材的采购和保鲜上,一旦吃坏了顾客,或者伪造账面,立刻送报警察局。不过,若是干的好,并且承诺十年内不跳槽,就可以与俞夏签订合同,分得所在店铺年收入的一成。
俞记麻辣烫已经开了几个月,总店的人自然知道生意有多火爆。因此虽然俞夏提出了很多条件,还要求必须签订合约,规定违约者要付十倍的违约金,除了一个只是假期在总店打工的学生,几乎所有人都同意了。
有了总店的人去各个分店任店长,俞夏肩上的压力小了很多。她只需要去定期查账,以及检查店面的卫生和清洁即可。
这个“店长分红制”不过一月已经小有成效。果然,为自己打工和为别人打工,带来的激励效果是不同的,这十一个分店的店长竞相搞起了优惠活动。有的实行会员制,比如顾客存满200元即可打九五折,有的则定期做起了满减活动,消费满200元即可获得一张15元的代金券,等等。
不到一个月的时间,抛去员工的工资、开店的租金和采购费,俞夏的净收入就达到了十五万,用不了半年,她就可以将麻辣烫店铺所在的店面全部买下了。
如果说麻辣烫店走得是大众路线,那么火锅店这块,俞夏希望把它打造成精品,最好是客人们一提到吃火锅,首先想到的就是俞记火锅店。
有了这个想法,她第一个拜托的自然还是俞正立。
他们一家搬到京城没多久,俞正立的另外几个徒弟,在帮助大师兄将店铺平稳过渡以后就追过来了,张巧儿怀着身孕,他们不方便打扰,暂时都住在俞夏的那个四进的四合院里。
这几个徒弟,其实都和俞夏岁数差不多,最大的是二师兄,只比俞夏大了六岁,最小的八师弟如今才十二岁,本来都是该上学的年纪,可都是因为各种各样的原因孤身一人。有的是孤儿,到了年纪就从孤儿院里出来谋生,有的是被拐卖以后逃了出来,却因年纪太小,早就忘了回家的路,还有的是家里的孩子太多养不活,索性放任自由了。
这些人有的是和俞正立在一个工地上打过工,俞正立瞧着可怜就领到家里来,教他们学一门手艺;有的是在俞正立开了饭馆以后上门讨饭,正好饭馆缺人手就留下了。
俞正立和张巧儿都是心善的人,看着几个孩子可怜,干脆收做徒弟,起码有他们一口饭吃,就饿不着几个孩子。所幸那几个人品行都是好的,待俞正立也十分感激,不然单凭他们足以开店的手艺,也不会千里迢迢追到京城来。
俞夏看中的,正是自家老爹的几个徒弟。
到了京城以后,俞正立的私家菜馆也顺利的开了起来,因着这几个徒弟都出了师,俞正立只是心血来潮每日做上几道菜,菜品随机,食材随机,先到先得。
没想到这么一出反而成了俞家私房菜馆的招牌,不少食客都是冲着俞正立的随机菜品去的,至于私房菜馆的经营管理,自有几个徒弟帮着打点,可算是给俞正立省了不少心。
“爹,”俞夏凑到俞正立跟前,“那么多位师兄都在,你就分出点人手给我呗。”
俞正立下班回来,正在用肥皂洗手。闻言,轻轻甩了甩手上的水珠,摇摇头拒绝道,“不行!你那几个师兄,我都替他们打算好了,将来也像你这样开个私房菜馆的分店,他们也老大不小的了,有了店面,早点娶妻生子,你爹我啊,也就放心了。”
“爹,我倒觉得你说得不对。这人各有志,你没有问过几个师兄,怎么知道他们不想去火锅店当个店长呢?况且我这火锅店,只要他们定期调制火锅底料的新品,每日悠哉的很,就算成了家也不必从早到晚忙个不停。何况我这火锅店的店长可是有分成的,看在爹你的面子上,我又叫他们一声师兄,只要他们当了店长,我许诺,一人分成店铺一成半的红利!”
俞正立似笑非笑的看着她,“我怎么听说,你那麻辣烫店的店长,一年还能分到一成的红利呢?我这几个徒弟,各个厨艺都是一绝,有他们在,你这个老板可是轻松了不少。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