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书迷村>女生耽美>大宋第一女花商> 第一章
阅读设置(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X

第一章(1 / 3)

三月扬州,风光正好。城内烟柳如画,城外荞麦青青。因是春日,游人如织,个个脸上洋溢着笑容。

然而他人欢歌,亲戚余悲。扬州城外宝应县,衙前巷内,一户人家却在办丧事。

继十岁丧父之后,十四岁的顾元娘,意外丧夫。

巷内妇人闲来无事,围在门口看热闹。一个年轻媳妇问到:“这小娘子看着年轻,莫不是是童养的?”

一个年老的妇人看她一眼,回她:“你新嫁来这里,不知她内中情形,这也是识文断字、娇养着长大的,可不是童养媳。”

“也不知她家里,让不让她守节。”一个声音轻轻地问。

元娘跪在灵堂内,浑然不知外面的议论。

她是塾师顾准的独女,生在九月中,当时月挂中天,金桂飘香,顾准老来得女珍重万千,盼她一生安逸,恰他在摹写《鸟鸣涧》一诗,便给女儿取名“月闲”,家常唤作元娘。

元娘十岁上,顾准一病不起,对女儿百般放心不下,就想临终托孤,将她的亲事定下。

村中有乡绅李家,家境殷实,家风淳朴,难得的是家主李修忠厚善良,最重名声的一个人。他家女儿大娘、二娘都已出嫁,儿子三郎丧偶,四郎是个文采风流、有望中举的十来岁少年,正好配得元娘。

顾准问了他娘子张氏,李修也与内人曹老安人商议了,两家人就在顾准病床前,为两个小的定下亲事,顾准才安心去了。

不幸,四郎李茂年前害了病,身体每况愈下,曹老安人悲伤不已,悄悄来求亲家,想娶元娘过门,一则冲喜,二则指望给儿子留个后。

张娘子母女得李家照顾多年,恩情颇重,面软推辞不得,回来对着元娘垂泪:“这可如何是好”。

元娘年岁还小,不知其中利害,她又是个讲信义的,便对张娘子说:“所谓婚约,既是约定,就该守诺。”张娘子听了女儿的话,回来应了曹老安人,赶着年前两边成了婚。

说来也怪张娘子糊涂,这样的大事,就任人催着决定了,全没想到,女儿一旦归了夫家,命运就由不得自己了。如今一个尚未及笄的寡妇,风刀雨剑相逼,谁都想对她的事指手画脚。

元娘的大姑姐,李大娘、李二娘哭了一阵坐在帘后,便谈起元娘。

李二娘瞥一眼,见她跪坐门口,离得远,便悄声问大姐:“四娘将来怎么处,爹娘可有章程?”元娘随李四郎,按李家排行称为四娘。

李大娘道:“爹娘现下哪有心情说这个。以我说,按爹的脾气,定是要放四娘走的,娘却未必。”

李二娘听她这么说,眼中闪过一丝计较,压低了声音,说到:“大姐,我实跟你说了吧,最好是将她发嫁了,不然,咱家多少家私都被她娘儿两个花用了。”

李大娘知道她心里盘算,轻轻叹了口气:“也要看四娘的意思。咱们老家村里,自出了程大娘为夫守墓二十年的事,就爱劝人守节,若四娘也想守呢?”

李二娘哼了一声,道:“那程大娘是三十岁守寡,能一样吗。她若留下,定是贪图我们家财。要不就是图三郎,这几天三郎对她擦前擦后的,别叫她再兜搭上……”

元娘站起来点了香,续在案条上的香炉里,重新坐回门口,将手里的纸钱烧在盆中,只当没有听到这些话。

她心里有一种奇怪的平静。

自从十岁那年,顾准一朝故去,她便把小女儿的天真、稚嫩都掩在了深处,从心底筑起一道墙来。她是最沉静、最坚韧的小娘子,唯有如此,才能安母亲的心,获得更多的赞美、认同和援手。

三郎李蔚,或许可用,他这两日确实殷勤。

按制守完三年的孝,届时或走或留,随心、随势而已,顾月闲总能给自己找到一条路。想着这些,元娘继续烧纸,答礼。

李蔚正在看元娘。

只见她一身孝服,白色孝帽下满头乌发,挽成一个髻子,几根碎发垂在耳边。一张脸儿白纸一样苍白,一双眼睛哭得又红又肿,却不掩清秀模样。她不时拿帕子抹一下眼泪,并未放声哀嚎,不失仪态。

忽见她起身时趔趄一下,李蔚伸手一扶,道:“妹妹小心些。”

元娘往后一缩,哑着嗓子道谢:“起猛了,不妨事。”

夜幕降临,灵堂里肃静下来,风吹动白色幡帘,阴冷又安静。

家中下人端来素粥,元娘略进了一些,偏坐在脚后跟上,不知不觉困着了。

李蔚在旁边照看香烛,一回头见她萎顿在墙角,手里还抓着要烧的纸钱,便轻轻抽出来,帮她烧在盆里。三月阳春,晚上依旧寒冷,他又帮她拉了拉身上被子。只是她累得狠了,对此一无所觉。

“元娘从什么时候变了呢?”李蔚默默想。

他忆起少年时候,他那时已经从学里出来,到县上读书,偶尔还回塾学,那时她还是个皮猴子,下河捞鱼,上树摘果,坐在塾学最后面听课、睡觉,都有她

没有了 目录 +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