崔家的灵堂与众不同。
出使近十年,崔松陵在家中所剩物品无多,夏日里的布衫几件,书房里的旧书几本,其他再也没有了,崔筠将他所有物件收敛,布下礼堂,却不设白幔,不宴宾客,对外说道:“他们说我爹爹死了我是不信的,所以你们不必来吊唁。”
等在门口的崔氏族人抬着棺木,痛骂崔筠无知,崔筠只是坐在堂前,不说话,也不让开门。
莹玉有心劝她,虽说崔氏一族早没了根基,门外众人都是来新京后认的远亲,但崔松陵已死,她们姐妹弟兄说不得要指望他们,崔筠与他们撕破脸,实在是弊大于利,她心里着急,偏偏崔渺也由着崔筠,两人不发话,莹玉也只好干着急。
外面闹了两三日,崔筠仍是一言不发,宫里又没有旨意下来,其他人便只好作罢。
朝堂里却不太平。
求和失利,再战又失了先机,以秦京为首的主和派与以韩琪为首的主战派在朝堂上吵成一片,再加上北边旱灾,各种事情积在一起,虽有传闻崔松陵投敌,一时也无人再说死去的崔松陵后事。
崔渺却一反常态,任旁人吵翻了天,自己陪着崔筠二人守在家中。如此半月之后,张省不知从哪里过来,穿一身圆领官袍,着靴戴幞头,虽是武将,却一副文人做派。
回京之后崔筠未见过张省,她一直不承认父亲已死,自然也不想亲见张省问他父亲临死前的事情。
张省今日突然上门,是来寻崔渺的。
只听见他们说:“敌国来袭,夏国分别在陕西、洛阳、开封、山东等四路反击,东京留守以城降,西京留守弃城,短短几日,北边已失了好几座城池,韩将军着急,要你快去!”
崔渺一听,家国事大,况且家中已太平,再顾不得什么,出门就走,张省却拉住他。崔渺低头见自己穿了一身素白孝衣,这样出门确实不妥,令张省等他片刻,自己匆匆换衣去了。
张省回头往堂内一扫,才注意到崔筠未戴眼纱,双眼紧闭端坐,穿一身白底绣菊长衫,发间只有一只白玉簪,心底无端生了一股怜惜,想上前安慰她几句,又见旁边莹玉也在,自觉该避到门外去,却听崔筠叫他:“张大人,留步。”
张省回转身,见她眼睫微动,听话的立在她身前几步远。
崔筠却没有站起行礼,浑身动也未动,说话的声音不带一丝情绪:“张大人,可否暂留我莹玉姐姐在你府中?”
张省脸上满是疑问,她居然没问崔大人?
莹玉又羞又急,弯腰拉着崔筠胳膊道:“好好的,妹妹你说什么呢?”
崔筠却仍是方才那般动作,只是唇角挂了笑,拍拍莹玉的手道:“我跟浮光说好了,今日起去他县衙里住一段,哥哥又走了,我怕你独自在家害怕。所以张大人,可否答应我的请求?”
张省还未说话,崔筠又道:“念在我们相识多年的份上。”
崔筠已经抬起头,张省清晰的看到她的脸,他那一刻有一种神奇的幻觉,好像崔筠已经睁开眼睛看他了。
他们四目相对,她在请求他。
但幻觉终归是幻觉,崔筠虽抬起头,仍是闭着眼,眼睫颤动如蝉翼。张省如被那稚嫩的羽翼煽动了心扉,随着点点头,他忽然将手腕微缩,他腕上带着昔年崔筠相赠的丝线。
这时候崔渺已换装完毕,崔筠转头对莹玉道:“姐姐你快去吧,你的东西我让人送去。”终于站起来推着莹玉往外走。
张省也被崔渺喊着前去,他又回头看了一眼,口头有一句话一直没有说出。
说不出了,晚了,已经出了尚书府。
府内已空,崔筠命人整理莹玉的行装送到张省府中,自己换衣梳妆,站在门前痴候。
浮光近日事忙,等终于得了空进尚书府,见崔筠正等在门边,崔筠见他今日也着了一件圆领官袍,同张省倒有几分相似,笑对他道:“你好像更瘦了,县里的灾情可好些?”
浮光摇摇头,回道:“百姓受冻缺粮,朝廷又调不出粮食赈济,情况还是不好。”
一说起这事,两人神情同时凝重起来,崔筠此时不必伪装眼盲,看着门框下灰蒙蒙的半边天,最终只是叹道:“要是下一场雪就好了。”
浮光不愿她过于伤感,打算揭过此事,笑答道:“要是下雪,我就带你去凤凰山里看看,听说那里下雪时奇美,你要是愿意,在那抚琴一曲也未尝不可。”
崔筠笑道:“好啊,在京里住久了,我真想出去看看。浮光,”浮光听到她叫,回了一声:“我现在倒觉得在瓢泉那三年才是好日子了,对了,贾营那孩子现在怎么样?”
浮光道:“我看着还好,跟着张省在营里,张省自然不会亏待他。”
崔筠似乎想起一事,问道:“你说,他真不知贾爷爷已去了吗?我总觉得他早就知道了,他装作不知道,是怕我们伤心。我们也怕他难过瞒着他,你说我们是不是都很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