察,书信一封有何难为?你要写多少?”问话的是个没什么交往的年轻生面孔。
“十封,百封,千封,多多益善。”苏叶回以一个坚定的目光。
“这……”问话人一时有些为难,身旁另一位官袍深紫,看起来权位更高的老臣遂追问道:“在座皆是拿不得刀枪棍棒的文臣,如今战事在即,自救尚且无路,凭何要大家腾出精力去写信?难不成笔杆子也能做那保命的刀枪?”
“是啊……求援的信函送出去那么多,不都是石沉大海没了回音……”
“什么信值得这般兴师动众?”
一时间不解之声甚多,有人更是直接退到了旁侧,满脸鄙薄嫌弃苏叶浪费人感情。
苏叶却无视了众议,继而接道:“这封书信,正是为了救命,不仅是诸位的性命,更是京安万民之性命。”
“给谁写?”有人闻言,急不可耐地问道。
“百姓。”
“百姓?”
“不错,百姓。”苏叶抬眼,穿过议论纷纷的众人,看向不知何时站到外侧的周效寒。
“你是要百姓来救我们?”位高权重的老臣哂道:“强兵悍将都不敢直说可以救京安,区区手无寸铁的贱民莽夫,就凭他们?”
“是啊,哈哈哈哈哈,百姓?哈……”身旁有人附和,苦笑得鸦紫色官袍的衣摆都跟着起起伏伏,仿佛苏叶口中之言是什么天大的笑话。
“我想问这位大人,您口中的贱民莽夫,京安城有多少?”苏叶看向发话之人,沉声诘问道。
“四十万。”
“好,那除却老弱妇孺,尚有体力的壮年,又有多少?”
老臣略一思忖,回道:“十万有余。”
“平西亲王的陇右大军十五万,如若将京安城这十万余壮力集结起来,如何不可与突厥二十万人一战?”
“这……”话是这么个理,可绝大多数的官员面上,依旧是难掩轻视之态,“我们高居庙堂之上,皆为朝廷要臣,你要我们亲手书信给平民?朝廷的威严何存?”
“倾巢之下,焉有完卵。庙堂但毁,性命堪忧,又谈何威严?”这是最后的挣扎了,面对满堂质疑,苏叶极力保持着镇定。
“去求百姓?你又凭什么觉得他们就能众志成城?”朝中颇有资历的老臣抱着胳膊冷哼一声,“痴人说梦,你不如去求突厥,让他们干脆打道回府!”
略一沉吟,老臣眼睛一眯,又转圜道:“老夫与苏相有些交情,年轻人,劝你不要像你父亲那样不知变通、顽固不化,还是要学聪明点……”
“人之聪明有限,而世间之险暗苦难无涯。”苏叶说出的每个字几乎都在颤抖,眼睛里布满了血丝,“家父与晚生都不是大人口中的聪明人,但大人一边想用机巧聪明去解天下之苦难困局,一边又将天下万万人都当作有勇无谋的莽夫傻子,*[3]以有涯随无涯,又岂非自大猖狂之举?”
一番陈词激昂,将老臣驳得气恼万分,还想骂些什么,苏叶却再不理会,言尽于此,只深揖一礼,换来大殿内神色各异的沉默。
身后的神像面色如旧,身前那些故作深沉的、难掩鄙夷的、藏不住的傲慢和不齿,却由浅至深,与各式官袍一样紫得发黑。如今苏叶带着她的百姓们一道,被抬上了审判的公堂,神明尚未表态,老臣们却是争先恐后地为国作梁作栋,为己作威作福。
他们捋着胡须,玩古往今来圣贤才子名门志士于股掌之上,三言两语便妄图秤作古之人的斤两,论后辈晚生的货色,一言而九鼎,盖棺而论定。
忐忑吗?当然有,苏叶每根汗毛都在颤栗,可她不得不迈出这一步,纪浔如今身处何处,战况如何都无从知晓,她不能再任凭追随她的教众枉死,更不能置京安四十万民众于水火而不顾。时间的流淌仿佛被无限拉长,苏叶保持着鞠躬的姿势,凝神等待着,沉默,还是沉默,鸦雀无声。直到苏叶都心灰意冷,手中的纸墨却突然被抽走。
几乎是同一时间,她面带惊讶地起身,面前是个瘦弱苍老的身影,窦进,窦大人。
饭食补养不足,窦进伤势久久难以痊愈,比起宫变之日,显得消瘦了许多,他右手仍缠着绷带,用左手将宣纸摊开,好似平常般微微摇头感慨道:“就是不知这左手写字,中不中看……”
“窦大人……”苏叶哽咽着,忍不住去看窦进被削掉四指的右手。
“写什么?”身后另一道声音响起,平西王周歧已经提起笔,打量着宣纸似是在思考落笔。迎上苏叶亮闪闪的目光,他仍是臭着脸冷漠道:“你既然说要助陇右军,我左右也无事可做,替你写几个字又有何难?”
因为窦进和平西王的带头,风向一时生变,虽然仍旧有许多自视甚高的守旧派拉不下脸面,但陆陆续续已有数十人汇集到了苏叶周围,人群再度熙攘起来。
层层包裹之外,周效寒原地思忖着什么,终是下定决心般迈开步子,袖角却被人轻轻扯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