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都是会变的,不过最好就是万变不离其宗。变,只是一种形式,犹如一棵树的枝干和叶子。然而,无论形式如何变化,都离不开深藏于地下的根。
语文,从我小时候开始学写字的那段时光开始就已经是我最喜欢的科目。我喜欢它,只是单纯地很喜欢它。我不够了解它,但我就是很喜欢它。我说不出它的根、它的枝干、它的叶子、它的花朵、它的果实,但,我就是很喜欢它。感觉,就是没有理由的喜欢。
带着那对它懵懵懂懂的喜欢,我爬过了小学、走过了初中、跑过了高中、略过了大学,跳进了大社会。如今,我对它的喜欢依然是懵懵懂懂的,谓语和宾语啊那些什么语等我大部分都不知道,只知道有它在心边,很舒服!
读小学二年级的时候,经常会有看图作文。那时候的我,感觉就是个想象力过分丰富的孩子。比如图中就是一个小男孩扶着一位老奶奶过马路,而那时候的我在写完图中该描述的事情后,看图作文的那几条横线都已经被我写满。按道理,这已经是正常收笔的时候了。然而,那时候的我还会继续脑洞大开,不断地想象那个扶老奶奶过马路的小男孩第二天和第三天发生的事情,感觉好像写不完的样子。写到试卷尾没地方了,还要在试卷侧面空白处继续挥笔直到心中想要的结尾出现。嗯,终于写好了之后,再用个“V”符号插进试卷尾的位置接着之前的故事。在交试卷的时候,同桌看到我写了那么长的看图作文,眼里只有一种神色——小伙伴们都惊呆了!不过,作文写成这样,分数注定是不会高的,但那时候的我喜欢。
随着年级的增长,作文数字要求也慢慢越来越多,到高中的时候,至少要写够八百字了。
或许是我的想象力一年不如一年,也或许是我的写作文热情大大减退,我在高中的每次语文考试,望着试卷上的作文要求字数要八百字以上时,我的内心都在便秘。我该怎么写呢?我要写些什么呢?记叙文、议论文?
特别不能理解的是,有语文老师会让学生死记硬背别人写的作文,毫无个人特色地套进别人的写作模式来写作文,就为了一个所谓的分数。感觉,这是对语文的侮辱。每个人心中的语文都有每个人心中的灵魂与特色,一味地复制别人的模式,这与扼杀自己的独特有何区别?
因为高中的作文太模式化了,我不懂得怎么写,所以我爱上了写周记。这是心里的自由,我想怎么写就怎么写,只要那自由符合真善美。
久而久之,就成了今天自由书写生活的自己。感觉,小学二年级的那个想象力过分丰富的自己又回来了……
以前写《蜕变》的时候,特别重视字数,感觉字数越多,自己越满足!然而,随着自己的心路历程越来越多,渐渐发觉,带给我真正满足的并不是字数。而是,把心里想表达的话语完整地表达出来。以前为了字数而故意去写,写出来的东东反而多半是缺少灵魂的。而现在就只想完整地表达自己的想法,却意外地发现,字数却出乎意料的多。比如,本来我以为只要八百多字就能完整表达的话语,我却不自觉地写多了几千字;有些我以为几千字就能表达完整的想法,我却写了一万字以上。然后,回头看看,曾经以为八百字是那么的遥远,如今连三千字都觉得是字数很少的存在了……
所以,人是会变的,我在变。不变的是,我还在写着,无论字数或多,或少。
生活是最好的编剧,有大起大落的时候,也有小起小落的时候,作为自己人生的主角,如何在没有剧本的前提下好好地过好自己的一生?嗯,这是一个边走边活的探索性问题。
每个人都是自己人生的主角,当人与人之间相互产生影响,主角与主角之间就会有思想上的交流与碰撞,到底是哪一个主角的思想感染哪一个主角,这也是没有固定的模式的。所以,自己的这个主角如果要好好活着,不但要守住内心自己坚信的美好和原则,也要学会向其他人生的主角去学习对自己有益的内容以更好地令自己成长起来变得强大。
我,在努力地活着,在认真地感受着……
在车间,我要和不少其他人生的主角打交道,只为了适应这个环境。毕竟,适者生存。
延续上一章部分其他人生的主角对我的影响,以及新增与几个其他人生主角的交流。
人生里,不是你改变别人,就是你被别人改变。是的,我被阿姨姐给改变了……
我这里说的改变,不是指性格上的改变,而是某些生活习惯的改变。
她那天说的本命年穿红色底裤会比较好运的话牢牢地刻在了的我心上,怎么擦都擦不掉。其实,我并不怎么喜欢给中国好弟弟穿红衣服,尽管我在读书时代的宿舍里经常看到男同胞们挂着一面面鲜艳的“红旗”来回飘动,因为感觉太土了。那怎么才算是潮呢?嗯,突然间,我想起了自己读小学四年级时第一次给中国好弟弟穿的那件衣服……那件衣服的中间印着超Q的超人迪加,潮爆了!
只是,时间可以洗脱属于我们的潮流。嗯,我们兄弟俩都已经不是当初的小孩子了……
因此,我打算尝试一下,看看在本命年给中国好弟弟穿红衣服会怎么样。嗯,我还记得当初买下的七色心情衣服里,有红色星期天心情的存在。
我回国后第一次给中国好弟弟穿红色星期天心情的衣服,嗯,那一天是周六。我当时非常希望可以转夜班,因为白班的节奏我已经基本适应,我想体验一下夜班的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