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书迷村>历史军事>却忆安石风流> 第四章 从江湖到庙堂(3)——夹缝中求生存
阅读设置(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X

第四章 从江湖到庙堂(3)——夹缝中求生存(2 / 6)

谢安最初也是以一个幕僚的身份,逐渐进入中央权力的最高层,死后亦被朝廷追赠为“太傅”。不过,与左宗棠不一样的是,左宗棠以文人之身在战场上声名鹊起,而谢安则是以一介文臣之身在朝堂上力挽狂澜,拯救国家社稷。所谓文无第一,武无第二,谢安对于风雨飘摇的晋室江山的贡献,在于对内可以平衡朝堂,安邦治国;对外则能力抗强敌,捍卫国土,当然这些都是后话。

其次,对于谢安本人而言,桓温的幕府,就是一处龙潭虎穴。桓府的关键,不在其他人,而在桓温。桓温是什么人?权倾朝野,一国军政尽在其手的大权臣,根据《晋书·桓温传》的记载,桓温“挟震主之威,蓄无君之志,企景文而慨息,想处仲而思齐,睥睨汉廷,窥觎周鼎”。

“睥睨汉廷,窥觎周鼎”,寥寥八个字,便将桓温的野心展现得淋漓尽致。可以说,桓温几乎一生,乃至到死,都在为取代东晋司马氏天下而“不懈奋斗”。况且此时,桓温经历平蜀、两次北伐等一系列重大的军事行动,加上谢万兵败被废,谢氏家族失去了豫州方镇之权,使得桓温在朝中的权势几乎达到了顶峰。

谢安入桓府,虽然桓温表面上对他也算礼遇有加,但是谢安明白,桓温征辟自己为司马,其目的就是为了压制谢家,巩固桓氏一族在朝中的地位。而表面的礼遇,不过是做给世人的“面子工程”罢了,所以,谢安、桓温二人,他们之间,只是一种相互利用的关系。

而且,桓温为了篡夺晋室江山,为了清除障碍,什么事情都能干得出来,排除异己,杀伐决断。桓温独霸朝纲,对不少东晋宗室子弟与朝臣举起了屠刀,甚至冒天下之大不韪,公然废黜皇帝,无所不用其极。

谢安碰上了这么一位“上司”,究竟是福是祸,桓温对待政敌,一贯都是采取铁血清洗的高压政策,从不手软。如果有一天,谢安也成为了桓温改朝换代过程中的绊脚石,桓温是否会将他视为眼中钉,肉中刺,欲除之而后快?后来的历史证明,的确如此,在桓温的篡逆野心越来越露骨时,谢安公然与桓温决裂,桓温也曾对谢安起过杀心。不过,最终,桓温一生的皇帝梦,在谢安的运筹帷幄,无双智谋之下,彻底破灭了。

在桓府表面的风平浪静之下,其实暗藏阴谋、杀机。综合以上两点因素,谢安在桓温幕府的蛰伏,实际上就是卷入了一场没有硝烟的战争。谢安所要面对的不仅有杀伐决断的“老板”桓大将军桓温,更有令他始料未及的的明枪暗箭。重振谢家,必须要挺过这艰难的第一关。

前文的《韩非子·喻老》中,有这样一个八字定论,“大器晚成,大音希声”。谢安四十一岁出仕,四十一岁在今天算是一个年富力强的年龄,才刚刚人到中年。可是,古人不一样,在古人眼中,四十岁已经是人到晚年了。比如,秦国后期的六代秦王,除了秦昭襄王嬴稷以七十五岁高龄寿终正寝以外,其余五位国君,秦孝公、秦惠文王、秦武王、秦孝文王、秦庄襄王,没有一个人活过六十岁,连秦始皇也不过终年五十岁;还有,汉文帝刘恒、汉景帝刘启父子帝王,也都是四十多岁殡天......

因此,谢安四十一岁入仕,在古人的传统观念中,已经算是大器晚成了。其实,中国古代大器晚成之人,比比皆是。

例如,汉武帝时期的丞相公孙弘、还有被大唐名相狄仁杰誉为“宰相材也”,日后匡复李唐江山,发动“神龙政变”,推翻武则天统治的一代中兴名臣张柬之、更有后来“二十七,始发愤”的“唐宋八大家”之一的苏洵,为中国文学史培养出了苏轼、苏辙两个不世出的天才......

踏入桓府的门槛,谢安等于是正式开始了他的仕途生涯。那么,谢安究竟该如何应对杀伐决断的大权臣桓温,又该如何再暗藏杀机,险象环生的桓府生存下去呢?

谢安的策略只有一个字:忍。从目前的态势来看,桓府强邻环伺,不知有多少阴谋诡计等待着谢安。所以,谢安在桓府走的每一步,都是时时刻刻离不开危险的。因此,隐忍方为上策,只有保住自己,才能一步步实现光耀谢氏门楣、重振谢氏家族的使命。

可以说,桓府时期的谢安,完全处于一个熬鹰阶段。通俗来讲,这一时期,于谢安而言,就是一段“静默”时期,韬光养晦,暂时收起锋芒,将自己的才华与抱负隐藏起来,以期日后的厚积薄发。在外人眼中,谢安或许只是权臣桓温幕府中一个只会明哲保身的司马,实则他是一个游弋于桓府的“伪装者”,一位智者。所以,谢安的“忍”字诀,不失为一种明智之举。

谢安非常善于识人辨才,独具一双慧眼,一眼即可明辨忠奸善恶。而且,谢安自身的气度与魅力,在当时可以说是无人能出其右。例如,《世说新语·雅量》中记载了谢安在出任桓府司马之前所发生的一个故事:

谢安南免吏部尚书,还东。谢太傅赴桓公司马,出西。相遇破冈。既当远别,遂停三日共语。太傅欲慰其失官,安南辄引以它端。遂信宿中涂,竟不言及此事。太傅深恨在心未尽,谓同舟曰:“谢奉故是奇士。”

上一页 目录 +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