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书迷村>游戏竞技>我亲身经历和听到的灵异事> 第55章 中医:大病未必是吃出来的,大部分的疾病因它而起!
阅读设置(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X

第55章 中医:大病未必是吃出来的,大部分的疾病因它而起!(1 / 2)

中医:大病未必是吃出来的,大部分的疾病因它而起!

忌口,其实就是在正气不太充盛的情况下,不在饮食方面给身体造成额外的负担,那么,忌口应该忌什么?该怎么忌?

对待病人在服药治疗期间的忌口问题,历来有两种看法:一是不问病的深浅轻重和寒热虚实,主张统统忌口;一是强调食物营养的重要,主张任何疾病都不要忌口。

这两种看法,虽都有其理由,但都是以偏概全的。

其实,任何一种饮食物,既有利于人体生长发育的一方面,也有害于脏腑功能的一方面,正如《素问·生气通天论》所说:“阴之所生,本在五味;阴之五宫,伤在五味”。我们应该取其利而弃其弊。

疾病的发生错综复杂,立法用方也是变化无穷的,但总起来说,不外乎“扶正祛邪”,即如何协调阴阳的相对平衡,通过经络脏腑,增加人体的抵抗力而祛除病邪,从而达到恢复健康的目的。

要扶正,除了用药来保护胃气和及时解除病邪,避免损伤气血外,还应配合适当的食物营养,这对于治愈疾病,促进康复,有着重要作用。

所以,《素问·脏器法时论》在说到“毒药攻邪”之后,紧接着说:“五谷为养,五果为助,五畜为益,五菜为充,气味合而服之,以补精益气”。

有些疾病通过一定阶段的治疗,在邪气衰退,正气初复的情况下,就是要通过饮食的调节而收全功。

《素问·五常正大论》说:“大毒治病,十去其六;常毒治病,十去其七;小毒治病,十去其八;无毒治病,十去其九。谷肉果菜,食养尽之,无使过之,伤其正也”。

可见食物营养在治疗过程中的重要性。

但也应该看到,食物营养取之不当,不仅影响治疗的效果,而且会增加病人的负担。

这因为“多食咸,则脉凝泣而色变;多食苦,则皮槁而毛拔;多食辛,则筋急而爪枯;多食酸,则肉胝皱而唇揭;多食甘,则骨痛而发落。此五味之所伤也”(《素问·五脏生成》)。

有些热性疾病初愈,由于过食肉类,导致脾胃不和,气血逆乱而复发,所以《素问·热论》有“病热少愈,食肉则复,多食则遗”之说。

食物营养是人体生命活动不可少的物质,具有“利”和“害”的两面性,因而病人在服药治疗期间的忌口问题,我的看法是既要忌口,又要不忌口。

在什么情况下要忌口,什么情况下不忌口,应该根据以下三方面情况确定。

一、根据疾病的寒热虚实

疾病的发生,尽管是错综复杂的,但总不外是感邪于外或病起于内,邪盛正衰或正盛邪衰,病性属阴或属阳。

所以,病人对于饮食物的忌口或不忌口,首先应该根据疾病的寒热虚实来定。

一般来说,凡是属实、属热、属外感的病变,宜吃清淡而富于营养的饮食物,不宜吃肥甘厚味。

例如麻疹,是感受时行不正之气,邪犯肺胃而致的热性病变,在治疗过程中,虽然有宣透、解毒、养阴先后次序的不同,但均以透疹为主。

所以在发热出疹期间,宜吃芫荽、稀粥或藕粉之类,以顾护胃气而扶正以祛邪,如果吃油腻甘甜黏滞之品,则往往引起疹毒内陷,造成气急鼻扇,口唇青紫,咳喘肢厥的危候。

又如湿温病人,为湿热之邪内蕴中焦,脾胃受困,清浊相干的病变,宜吃富于营养而易消化的食品,如冬瓜猪骨汤、玉米粥之类,既能渗湿清热,又能扶正,不宜吃甜腻及坚硬之食物,以免加重湿邪而形成危急的病变。

内伤疾病,原属脏腑亏损,元气虚弱而致的病变,故其病性多寒多虚,治之当以扶正为主,在饮食的配合上,宜吃甘温之品以益气,或甘润之品以养阴,忌食辛热发散之品,以免耗气伤阴。

如肺痨多因禀赋不足,或大病、久病之后,或酒色劳役太过,脏腑亏损,邪毒乘虚入侵而致,除根据病情对证治疗外,在饮食上也要适当注意。

如属阴虚,可多吃用老母鸭肉煲黑豆吃以固本,并适当吃川贝炖冰糖以治标。

如属阳虚,可配吃桂圆肉、淮山药、莲子肉炖瘦猪肉或山羊肉。淮山药、莲子甘平,猪肉、羊肉、桂圆肉甘温,温而不燥,补而不腻,温能长养,甘能益气生血,配之得当,则正复邪去。

如吃辛燥发散之品,则往往导致耗气伤阴而邪不去。

又如肾虚腰痛,多属阴阳两亏的病变,除在治疗上用温阳或滋阴之药外,在饮食上要注意调配,民间常食用猪骨煲杜仲或猪腰煲桑寄生,效果比较好。

二、根据食物的性能

任何一种食物,对人体脏腑都有一定的影响,不过由于食物有四性(寒、热、温、凉)和五味(苦、辛、甘、酸、咸)的不同,因此,饮食物与脏腑之间有其特殊的联系。

《素问·至真要大论》说:“夫五味入胃,各归所喜,故酸先入肝,苦先入心

上一章 目录 +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