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及的。
无论平均寿命还是平均身高,汉代都可以说是一枝独秀,所以西汉时才有“一汉当五胡”的说法那时候的汉人,可比胡人壮多了,而且是从智商到体质到装备的全方位碾压……
其次是明代,再次是隋唐。
大抵是唐的盛世太短暂,而且……人口的暴增,也在营养方面,限制了寿命的增长,明代之后大量高产作物流入,令平均寿命再度提高。
“不过从黄巾之乱至今,已不足四十岁……除了因为动荡导致的百姓流离失所、饥荒导致的粮食不足之外,医疗水平的下降、医者的减少,也是重要因素。”白图感慨的说道。
饭都吃不饱,想要看病自然就更困难。
“白公有此爱人之心,无愧‘仁者’之称,张某自然愿意出一份力!只是……白公或许将此事想得简单了,以老夫之能,七八年方能带出二三学徒,成百上千、成千上万……只怕人力有穷时。”张仲景遗憾的说道。
“不,正是因为如此,我欲专立一医学院,从县学之中,筛选合适之人为学生,再以其他医者为师,层层教导……张老不需要事事亲为,只要教导好其他教员、编写好教材,再负责将来的医学院博士的教导就可以了。”白图稍稍有些脸红。
这就已经是好几个人的活儿了!
果然张仲景听到白图的话之后,脸色也有些犹豫,然而张老的担心,显然和白图不大一样,并不是觉得担子太重,而是……
“若是如此,如何保障学生学有所成?医术不同于其他,学艺不精、则不如不学。”张仲景说道。
作为当时名医,张老最厌恶的是没有医德之人,其次便是误人庸医。
“关于这点,我倒是有些不同看法……医道博大精深,能够如张老一般,面面俱到之人,百年难遇,既然如此,何不分门别类,将疫病、外伤、心肺受损、中毒、耄耋之症……等等全别教给不同的人?”白图反问道。
“若是如此,遇到的病人,是自己所不懂的,岂不是糟糕?”张仲景担忧道。
“其实等医学院的学生学成之后,我准备在各县都设立县医院,置医者数十,各有所擅,乡里则设些流动窜访的游医,只要会些最基本,医治些不严重的头疼脑热便好,病重者可来县医院,乃至于更大的郡医院。”白图说道。
相比之下,现在医馆,即便不只有一位大夫,一般也只是多两三个小徒弟、后人,而且等徒弟学成之后,通常也会自立门户。
毕竟……对知识的垄断**,不仅存在于狭义的“学问”方面,医者又何尝不是如此?
不过张仲景倒是没有这方面的顾虑,如果真的有合适的人选,他巴不得学会的人越多越好,只是之前……张仲景受到“常识”的影响,认为一位医者必须“全能”才行,故而一直没有找到合适的人选。
“这样一来,医学生也要做官吗?”张仲景仍有顾虑。
“医院不是普通的官署,其中医者由官府供养,但一般不必授予官职,更不需要关心医疗之外的政务。”白图知道张老在担心什么。
学而优则仕的思想,与儒家的儒生治国一道风靡了数百年,已经根深蒂固。
只是在张仲景看来,费这么大劲儿,培养出个医生,如果要去做官,实在太浪费了。
白图之后也和张仲景说了,关于战地医生体系的构想在军队中,配备一定比例的医疗兵,同时在大型战役中,可以设立临时的战地医院,优先救治友军……资源允许时,同样也可以救治被俘的敌军!
短时间来看,这些都是白白烧钱,但白图并不认为这是单纯的“慈善”。
令一名四十岁的农户,多活十年,这能够创造多大的利益?
令一名三十岁的老兵,多服役五年,这能够创造多大的战斗力?
“很难。”张仲景最终说道。
“的确很难。”白图点头道。
白图已经并不担心劝说张仲景的成功与否,因为……张仲景说“很难”时,表情反而是坚定的。
果然,之后只听张仲景说道:“若将军此心不改,某愿与将军一同砥砺前行。”
见说服了张仲景,白图也忍不住大感开怀,医学方面的论文材料,他这里倒是也有不少,只是……白图自己是学不明白,庞统那边,也不合适再加担子。
张仲景肯加入,早就在筹备中的医学院,终于可以走上正轨。
而且张仲景不仅仅代表他自己,还已经向白图明言,将尽量召回自己早年的几名学生,以及一些在他看来也在名医范畴的老友,来共襄盛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