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啊?”老者不由一愣,“明代的技术你也这么清楚?”
这位姓杜的老者,鉴定水平已经属于比较高的档次;不过,和余耀还是没法儿比的。
“这是高水平的改锹。”余耀点到。
“改锹?”
“老件拼接。”
“噢!我好像以前也听说过······只是,这毫无痕迹啊!”老者疑道。
隋毅听得入神,并没有打岔接话。
所谓改锹,简单来说,是用几件同期的青铜器残件拼接打造成一件完整器;这是明清时期青铜器造假者所用的术语,很多玩家知道有老件拼接技术,却不知道“改锹”这个词儿。?喜欢看青木赤火写的《玩宝大师》第766章 结交吗?那就记住的域名.old times c c.c c?
不过这件青铜觚,看不出丝毫的接痕,水平的确极高。
“独到就独到在改锹的手法,用的是冷焊技术,而后又做了类似出土一段时间的皮壳,让痕迹无影无踪。”余耀介绍道,“这只觚,喇叭口是一件,腹部是一件,圈足是一件;还有出戟,有两棱是补的。”
“你的意思是,当初做的,就是熟坑?”老者追问。
“对。但当时做,肯定是皮壳做得越浅越好。要是明代有人看到,辨识可能会相对容易一点儿,但是到现在已经几百年了,真正的皮壳彻底掩盖了原有的改锹技术,以假乱真。”
“那你,又是怎么看出来的呢?”老者沉进去了,不加思索接口问道。
“这么高明的冷焊改锹之法,加上几百年的皮壳,本来我是看不出来的。”余耀答道,“不过,这种形制的青铜觚,至少是诸侯所用的祭祀之物,整体造型,应该端庄大气,协调一致。可是,足部、腹部、喇叭口部,造型风格却微微有差别;最明显的还是出戟,有的青铜棱片当是修过型,却没有完全修出西周早期的气韵。”
余耀既然说了,干脆就说到底,“这是看出问题的基础,并不能作为实据。但在这个基础上,就可以有针对性的细察了。但凡改锹的青铜器,即便用冷焊之法、又行打磨修整看不出痕迹,但拼接处的密度,和其他部位的密度,总是不一样的。密度不一样,皮壳的质感就会有差别。不过这太过细微,说到底,还是得靠眼力。”
老者听得目瞪口呆,半晌之后才突兀问道,“小余啊,你今年应该不到三十岁吧?”
“确实不到。”
“你这眼力······”
“也是赶巧了,我以前遇到过这样的东西。”余耀摆手打断,这里头的事儿没法细说。
“噢。”老者倒也没有继续追问,只是若有所思。
此时,老者的手机突然响起,接了简短应了几句,老者便挂了电话,又对余耀说道,“我有事得先走一步!小余,咱们虽然是萍水相逢,但我能否冒昧问个联系方式?”
不待余耀应声,老者又道,“其实开始我想报全名的,只是我的名字有些,咳咳,我叫杜如晦。”
余耀笑了笑,“房谋杜断,原来老爷子和唐代名臣重名啊。我叫余耀,那咱们就互相留个电话吧。”
两人互留了电话,临别时,杜如晦又补了一句,“我把你当朋友了,你要是在沪海有什么需要我帮忙的,不要客气。”
杜如晦走后,隋毅笑道,“如果没有你在,这老爷子的水平就能让我叹服了。”
“人家是退休老干部,我是吃古玩饭的,本来就不在一个层面上。他这水平,在玩家里,就是不折不扣的高手了。”余耀说到这里,忽而敲了敲脑门,“哎呀,忘了提醒他一件事儿了。”
“怎么了?”隋毅接口问道。
“那件明代仿西周的青铜觚,其实行情价钱也不低的!他如果真喜欢,摊主报的应该是虚价,可以搞搞价试试。”
“他接了电话,好像有急事。不然我估计他会和你讨论的。”隋毅道,“你要想好人做到底,就给他发个信息呗。”
余耀点点头,编辑几句给杜如晦发了过去。
随后两人继续逛摊,没过多会儿,隋毅就发现了一件感兴趣的东西。
这是一件黄白玉件,镂雕环托,雕的是鹘啄鹅,类似春水秋山玉的特色;这东西虽然不是金元时期的,但也是老东西,民国是它的下限。
隋毅最喜欢和最擅长的就是玉器,他也是因为一件玉玦才和余耀拉近了距离。在摊子上看到这玉件,他蹲身拿了起来。余耀便也在他身边驻足,扫了扫摊子上其他的东西。
摊主是个带着黑框眼镜、发型还有点儿可爱的小伙儿,长得像个南方人,不过一张口却带着东北味儿,“您挺会拿,这件刚从老家发过来,我还琢磨着配盒呢!河磨料的,好玩意儿!”
隋毅点点头。河磨料出自辽省岫玉的产地范围,但是成分和岫玉的蛇纹石不同,也是以透闪石为主,质感与和田玉类似;要是出鉴定证书,一样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