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九六零年的一天傍晚,仝兰芝带着小芳,拖着疲惫的身体回到家。
她点燃的蜂窝煤炉,搭上一壶水,进屋里抓一把米放到小钢精锅里。她看米缸里的米已经见了底,她又抓回去一点米。
陈广良也从团里回来了,小芳飞奔到爸爸的身边,伸手到爸爸的衣兜里掏。
陈广良抱起小芳,说:“爸爸今天没有带吃的回来。”
小芳果然从爸爸的衣兜里什么也没有掏出来,她失望地去找妈妈。
仝兰芝打开小锅盖,看米粥煮的差不多了,她勾兑一点面糊倒进锅里。
小芳一连喝了两小碗米粥,陈广良说:“喝这么多稀的,小心晚上尿床。”
仝兰芝说:“孩子肚子里没有实在的食。”
这时,仝民康从采石场回来了,他如今在采石场食堂做厨师,他捡了一些后厨不要的菜根、菜叶子,特意回来带给大妹。
仝民康告诉兰芝:“遇到灾年了,得想办法。听人说到郊外庄稼地里,运气好的话能捡到吃的呢。”
仝兰芝与大哥约好,星期天去郊外碰碰运气。
兰芝和仝民福一人手里提着一个篮子来到南京城郊外,二人在地里搜索着一些烂菜叶子,萝卜缨子。在红薯地里翻找残存的红薯。
兰芝看到地里有不少像她一样的人,也在土里刨找着一切能吃的东西。
仝兰芝回到家里,把看到的情景说给陈广良听,两个人越想越害怕,连夜写信回去询问老家的情况。
仝掌柜给女儿的信里,总说家里一切都好,叮嘱兰芝照顾好自己和孩子。
陈老爹来信时,说老家文昌队里有好几户人家,只能靠乞讨生活了。不过自己家里,因为有在外子女的帮衬,碗里还能见到粮食。
陈老爹的信里讲述的困境,无疑又触动了陈广良那颗不安的心。他找到团领导,申请复员回苏北老家,与爹娘一起共度难关。
团领导严肃地批评道:“陈广良同志!你这个人哪都好,就是做事一根筋。你想想,你回去了,地里就长出庄稼来了?老天爷听你的?你现在回去,家里只会又添了张嘴吃饭。看在你是老同志了,我劝你在部队好好的待着吧。”
就在这个时期, 关祥飞因妻子出身不好,而受到了牵连。他复员回到妻子工作所在地——徐州,谋了一份工作。
孔华生也在这期间收到父亲来信,称其年老体衰,恳求孔华生能回到身边协助管理公司事宜。
孔华生想到自己的出身也不好,考虑再三后也申请了离队,携妻子仝桂香去了新加坡。
关系密切的三兄弟就这样各奔东西了。
陈广良一直闷闷不乐的数着天过日子,回到家里一副心不在焉的样子。他心里一直放心不下爹娘。
仝兰芝知道陈广良在为老家的境况烦心,晚上夫妇俩躺倒床上,兰芝好言劝着陈广良:“老家眼下虽说困难,但俺们家里还说得过去,爹不是说了嘛,不至于断顿。俺们在外的几个,每个月没有多也有少的往家里寄钱,不会饿着爹和娘的。”
陈广良嗡嗡声嗡气地说:“家里只剩小妹一人在爹娘身边了,早晚她也要嫁出去,俺想回去守着家,俺不能看着爹娘在家受罪。”
仝兰芝生气地坐起来,说:“俺们在外面多少还能帮衬一下家里,真要回去了只会给家里添乱。你没有了工作,拿什么守家?你怎么就转不过这个弯呢?”
局势加人事的变化,使得陈广良焦躁不安。他常常在家发脾气,他把这种不良情绪带到了工作中,总挑领导的毛病,越发厌倦了所拥有的一切。
就在这个节骨眼上,内卫团集体转业进入南京公安系统。
陈广良一想到进了公安部门,要穿一辈子的制服,他更加坚定了要复员的决心。
他又一次找到团长,要求复员。
团长对根正苗红,有文化,且又写的一手好字的陈广良的申请,还是没予批准。
团长苦口婆心地劝陈广良:“我就想不通,你为什么要复原?你们苏北的情况,我又不是不了解,我要批准你复原,就是害了你。你知道内卫团转为公安兵以后,多少人都开心的不得了!到你这,咋就不香了呢?”
陈广良也向团长袒露了心扉,他说:“团长!俺当兵十几年了,今后转到公安上,一想到要当一辈子的兵,俺受不了。再说,俺不想当看街的狗。”
团长严厉地指着陈广良道:“你!你不当就算了,干麻把全团人都骂了?你这是意气用事,你的家眷都在南京,而你为何要回苏北老家呢?在公安部门干,可以干到退休,老了也有保障。退一步说,即使复员,也一定不要回苏北。不是看在你是老兵的份上,我才不管你呢。”
陈广良从团长那里出来,回到自己的办公室,写信给老战友关祥飞,诉说心中的不甘。
关翔飞回信极力劝说陈广良,要他耐住性子,他把自己的切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