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定,“弟子听闻,儒道初始,非人道。” 这话才出,沂水尊者的脸色就发生了微妙的变化,却也没阻止他,“接着说。” “弟子想知道,这里面有什么原因。” 从天道到人道,相当于转换了道统思想,这跟改换门庭有何区别,可若改换了门庭,再打着儒祖的名号,叫做窃道! 然岑熙自信儒宗是不会干这种事的,其中定有隐秘,所以想了解个透彻。 沂水尊者沉默片刻,叹说,“儒道初始,走的是天道。” 岑熙急急问,“为何改了?” “也罢,你是儒宗的英才之一,儒宗未来还要靠你们这批人,与你说说也无妨。”沂水尊者坦然笑问,“是不是觉得,从包容万物的天道,到只专注人族的人道,是一种倒退?” 岑熙想点头又不敢,沂水尊者没为难他,“这话,还要回溯到大破灭时期。” “儒祖有三大嫡传,一为杞天上尊,一为孔孟上尊,一为文德上尊,妖庭天庭一战,九天罹难,三教祖师化道补天,方重定九天。 但是大破灭时,儒宗根基大伤,三位上尊意见相左,杞天上尊希望继续延续儒祖的宏愿,行天道,护万物,孔孟上尊与人族亲近,认为借重人族,才有保住儒道的希望,而文德上尊心灰意冷,遁入佛门,成了佛国的文德菩萨。” 岑熙嘴微张,他不是不知道儒祖有三大弟子,却没听过他们还曾有过这样的争执。 也对,他连儒道以前行的是天道都不知道。 沂水尊者继续道,“那时,大战刚结束,各种族四分五裂,要行天道,何其困难,因而孔孟上尊据理力争,并与杞天上尊大战了一场,杞天上尊战败,依约定退隐,故而有了如今的孔孟儒尊。 孔孟儒尊执掌儒道后,以人族为载体,定下了内圣外王之理,从此儒宗渐渐脱离天道,偏向人道,而儒宗,也从曾经的各种族汇聚,变成了人族宗门,一些事,自然也成了秘辛。 而文德上尊承的是儒祖文气一脉,她一走,儒道的文气一脉就没落了,所以现在的儒道修士,修浩然正气的多,修文气的少。” “竟是这样......” 沂水尊者望着神色呐呐的弟子,心平气和地宽慰他,“儒宗并非有意隐瞒这段历史,而是如今的儒道,已是人道,再谈以前,只会涣散人心,不过你不问,等到晋升了灵鉴,也会从宗门史书中,了解这段历史。 儒宗搬入春秋苦境九万余年了,我们的道,都来自孔孟儒尊,且谁又能说,人道不属于天道呢?” “自然是没错的,道统想要发展下去,做些调整,辟些新路,都是正常的,人道可以看作是从天道中脱胎出来的分支,一条分支走得好,也能走成主支。”只是代价太大了,换掉了天道、埋没了文气一脉。 岑熙心情难以平复,小心翼翼问,“那宗门中,再无行天道之人吗?” “这就不知道了,维护人道,还是维护天道,要做出来了,才会被人知晓。” 说到此处,沂水尊者愣怔住了,他突然想起,宗门里还有一脉修士是天道理念的坚定拥护者。 当年杞天上尊离开后,他们为表抗议,搬入了一个秘境,不学任何跟人道沾边的理念,也不与宗门内的其他弟子往来。 而那时孔孟儒尊为了贯彻人道理念,放下话,他们要是不读人道经义,就不得参与宗门活动。 那些修士有的妥协了,有的依旧坚持着,渐渐就像从宗门内销声匿迹了一般,除了他这样活得久点的人,大概没人记得他们了,而三四代以后的子弟,恐怕根本不知晓他们的存在。 沂水尊者摇摇头,道不同不相为谋啊。 “徒弟,你哪里听来的天道一说?”解答完了疑问,轮到他问了,一般来说,岑熙不应该得知此事。 岑熙不敢隐瞒,“凛爻王在藏经阁阅览全库书,我与几位好友前去请教她,她无意中提起的。” “嗯?”沂水尊者奇道,“你们都说了什么,跟我讲讲。” 岑熙便将他们与湛长风之间的语言交锋一一道来。 沂水尊者抚掌赞道,“凛爻王确实有大才啊。” ......偏偏也是这样一个人,无意间将公孙芒的既定命运破了,让人道布下的吴曲王朝全军覆没。 沂水尊者内心复杂,略显沉重,岑熙却是没有察觉到,他听师尊夸奖湛长风,高兴问,“师尊认为我去太一为官如何?” “为官?”沂水尊者没有直接表态,他深谙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之理,因而仅仅是反问道,“你跟我学的是德治仁政,按她的话,你过去,也就只能治理一方,你也愿意?” “......请恕弟子说句大不敬的,在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