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也是眉目端正,干起活来也挺卖力。
沈静私下里问了下何氏,才知道那小伙子叫秦柱,家住村西头,上面除了他哥哥外,下面还有三个弟弟。至于爹娘早已过世。
“这秦家兄弟也不容易,爹娘早早死了,兄弟两个既当娘又当爹才把下面三个兄弟拉扯大。”何氏道,“家里地又不多,那可真是穷得叮当响。老大眼看都二十五了,至今也没人给他说亲。”
沈静没再问下去,也没再多说什么,随便说了句什么,把话题岔过去了。
下午没什么事做,沈静便叫上春妮一起给菜地翻土。
菜地被沈静分成了两块,一块准备种蔬菜,一块准备种红薯。
红薯还需下秧,春妮还问沈静需不需要给她留点秧苗。刘家每年也要种上半亩地的红薯,红薯这东西既高产,又能充饥,这里几乎家家都种。
沈静婉拒了春妮的好意,她打算用系统兑换的红薯做种,还想种点紫薯。紫薯的积分比较高,将来还能用紫薯多兑换点积分。
蔬菜种下去以后,红薯秧苗和紫薯秧苗也都种下去以后,几间新房便有了雏形。
其实要是土胚房,房子盖起来更快,不过沈静更喜欢那种青砖大瓦房,看起来就干净气派。
沈静还特地把西厢房留给慎哥做了书房,西厢房在原来的基础上又加长了几尺,这样便能用一个博古架隔成两间,外面一间用来待客,里面一间用来读书。
这些天,家里忙着盖房,慎哥便到后院读书。后院不方便支桌子写字,慎哥便用树枝在地上写写画画,一天照样能认三十个字。
沈静闲下来的时候,也会跟着慎哥认字。偶尔还让慎哥教她背一段《三字经》。沈静把《三字经》的前半部分背熟以后,觉得该到刘秀才家刷存在感了,便又拿了些做好的吃食,背着筐子去了镇上。
开门的还是原来的仆妇赵妈,不过变的是赵妈的态度,一见到是她,忙热情的请她进来。
刘秀才早有叮嘱,要是小姑娘再来,一定要好好招待。
所以刘秀才的夫人黄氏听说送香肠的小姑娘来了,一边迎出来,一边让赵妈去请自家老爷。
沈静从赵妈和黄氏的态度猜到几分他们转变的原因,看来慎哥到私塾读书的事有谱。沈静心里暗暗高兴,面上却不动声色,接过黄氏递来的茶喝了几口,就听对方问道:
“我听赵妈说,你想把自家兄弟送到我家老爷的私塾?”
沈静道:“是,我兄弟今年七岁了。本来早该把他送到私塾的,不过之前家里穷,今年春天我又把头磕破了。后来家里靠卖一点吃食挣了点余钱,这才想着要把他送到私塾。”
上了年纪的妇人听到人家诉苦,多多少少都会有些心软,黄氏由来就对坐在对面的这个小姑娘多了几分同情,“那你爹妈呢,你兄弟上私塾这么大的事情,怎么也不见他们出面?”
沈静低头道:“我爹妈都已经没了。只剩这么个兄弟。”
黄氏听了,叹息道:“没想到你们姐俩也怪苦命的。”
沈静低了低头没说话,黄氏还要再问,刘秀才回来了。
刘秀才的私塾就在刘家后面的一个小院子里,赵妈过去的时候,刘秀才正盯着学生们写字。
听说送香肠的那个小姑娘来了,刘秀才马上就过来了。
沈静听见赵妈说话的声音,便抬起头看了一眼。只见正往他们这边走的是一个三十多岁的中年文士,头戴方巾,穿一件苍青色的直裰,面庞白净,眉眼端正,几乎就是她想象中的私塾先生模样。
刘秀才还没走到门口,沈静已经从椅子上站了起来,等刘秀才进来,她忙施了一礼。
古人特别重视礼数,尤其是像刘秀才这样的私塾先生,就更是喜欢这种受人尊敬的感觉。
果然,刘秀才表现得很受用,微笑着点点头道:“你就是上次来的小姑娘吧,听说你想把你兄弟送到我那里去读书,今天怎么没见他来?”
闻听此言,沈静马上就意会了刘秀才的意思:“今天家里忙,我就没带他过来。改天我一定带他登门拜访。”
刘秀才也没多说,他把话点到,又听沈静明白了他的意思,便把话题转到了别处,“你上次送来的点心不错。内人上了年纪,不能吃太甜的东西,那样有点咸的点心吃着刚刚好。”
黄氏白了刘秀才一眼,分明那样咸味的点心是他吃得比较多,却拿自己做借口。不过她也知道自家老爷抹不下面子,便轻咳一声道:“我倒觉得你送来的香肠挺好吃,连我不喜欢吃肉的人都多吃了半碗饭。”
沈静闻弦歌而知雅意,心里有什么不明白的,“正好,我今天又带了些点心和香肠。要是两位吃着好,隔天我再多做些送过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