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有小半筐。
倒是刘春树兄妹对蘑菇的数量挺满意,“往年这片蘑菇只能采一筐多,没想到今年有这么多。”
过后,刘家兄妹又带沈静去了另外一个有“梢”的地方。这个地方却是在大青山的半山腰位置,长蘑菇的地方则集中在几个树坑周围。
连着转了好几个地方,刘家兄妹的筐子已经装满,后面采的蘑菇便都放到了沈静的筐子里。
回去的路上,刘春妮又把自己采得的蘑菇分了她一半,说是自家吃不完这么多。
刘春妮倒完蘑菇,不等沈静道谢就拉着刘春树走了。
最后,沈静背着满满一筐子蘑菇回了家,上面还覆盖着些野菜,可谓是满载而归。
慎哥长这么大还没见过这么多蘑菇,高兴的帮着沈静把有破损的蘑菇拣出来。
沈静采蘑菇的时候格外留意,因此破损的蘑菇并不是很多,最后留下来半筐多蘑菇。这半筐多蘑菇自然是要拿去兑换积分,至于破损的蘑菇,当然是拿来当午饭。
家里只剩了一点面粉,沈静想了想,准备做一锅蘑菇面片汤。
蘑菇洗净切片,开水下锅熬汤。熬汤的时候,沈静开始和面。面和好以后,还需要再醒一会儿。借着醒面的功夫,沈静从采来的野菜里挑了些荠菜,然后择好洗净粗粗切成几段。
这时候面已醒的差不多了,揉面擀面切面,等面切好,蘑菇汤也熬得差不多了。
面条下锅煮到七成熟的时候,沈静便把切好的荠菜扔了进去。
不多时,沈静便把两碗热气腾腾的蘑菇面片汤端到了桌上。
蘑菇熬煮了这么长时间,汤里都带了些鲜味,加上有荠菜的点缀,这一碗面片汤格外鲜香无比。
慎哥吃了两大碗,连汤都喝得一干二净。
沈静为着下午还要到镇上,没敢多喝汤,只吃了点面。等吃过饭,她就背着半筐多蘑菇去了镇上。
这次去镇上,沈静还特地问了镇上唯一的一家酒楼,问他们要不要蘑菇。
酒楼的掌柜姓柳,人看上去很和善,看沈静筐子里的蘑菇很新鲜,倒是有些意动,只是怕这蘑菇有毒。
沈静再三说这蘑菇没毒,自己中午吃的就是这蘑菇,柳掌柜方才让人称了一斤。
这一斤蘑菇卖了十文钱,十文钱虽然不多,但却是沈静穿来以后得的第一笔钱,她仔细的收到怀里,便与柳掌柜告辞。
柳掌柜在她快要走到门口时,忽然想起一事又叫住了她,“我想起来一件事,有个常来我们酒楼的客人喜欢吃清炒枸杞芽,你要是采枸杞芽的话,我们这有多少收多少。”
枸杞芽,沈静心中一动,对啊,她怎么把枸杞芽给忘了,枸杞芽可是好东西啊!
“掌柜的放心,过几天我就把枸杞芽送来。”
柳掌柜道:“那我就等着了。”
沈静从酒楼出来以后,没有在镇上多停留。回去的路上,她照旧找了个偏僻的所住,然后把筐子里的蘑菇都倒了出来,之前在酒楼卖掉了一斤蘑菇,现在还剩下半筐。
沈静刚用意识与吃货系统沟通,就听见了熟悉的提示音。
“野生小白蘑,计重2633克,是否要全部兑换成积分?”
沈静点了确认,很快系统内一下子多出来两千多积分。
两千多积分意味着什么,意味着她可以兑换二十多斤低筋面粉。
沈静先是一阵惊喜,没想到这些蘑菇真能一下子兑换这么多积分。要知道她之前卖蘑菇得来的十文钱也不过刚好能买一斤白面。
手里多出来两千多积分,沈静按着原来列好的单子,先兑换了两斤白面,一斤粳米。接着又兑换了半斤豆油和二两粗盐,酱醋也兑换了半斤。
沈静把单子上的东西都添置好以后,又用积分兑换了点酵母和白糖。蘑菇能换这么多积分的事给了她一个启发,她大可以利用吃货系统与这个时代的物价差挣点钱用。别的不说,眼看就要穿春衣了,可她和慎哥却连件像样的衣裳都没有。
为了她和慎哥能一人有一身春衣穿,她也得把这钱挣出来。
作者有话要说:我以前看汪曾祺先生的《黄油烙饼》,里面就提到过草原上的蘑菇都是长在蘑菇圈里的。蘑菇圈是固定的,老乡们也都知道蘑菇圈的位置。
后来写这本书的时候,买了本《吃主儿》,里面也谈及了找蘑菇的趣事。不过平原上的蘑菇没有像草原那样长在蘑菇圈里,而是需要会看“梢”。
我这本书写的是平原地区,所以用的是找“梢”的办法,而不是蘑菇圈。不过我自己特别喜欢草原的蘑菇圈,一想到草原上有一个圆圈长满了蘑菇,我就想背着筐子去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