得够呛,吃散伙饭的时候,不由都跟洪衍武诉起苦来。
他们说“小伙子,你这钱出得真不冤,我们就没干过这么快、这么累的活儿,我们敢保证,你这活儿质量都赶上区政府大楼了。可我们也全累劈了,至少得歇半拉月才能缓过劲来。”
洪衍武当然知道挖土方什么滋味,哈哈一笑,道了声辛苦,敬了一杯酒。每个人又给加了二十块钱。这一下怨气也就平息了,照旧还是皆大欢喜。
要按步骤,水电路一完活儿,也就该正式修房了。可这事儿搁洪衍武就有点头疼了。
不是为别的,就因为没找着懂行的人。
在改造水电路的期间,洪衍武问了区里好几家房管所,无一例外,干活的全是大众化,只懂得盖排房的泥瓦匠。别说过去的“八大柜”了,就是“四小柜”的人也没找着一位。
(注:清代的皇室宫廷建筑,都在明朝基础上扩建和改造而成。皇家大型工程,由内务大臣主管,再由工部转交给当时京城的十二家木厂承包。这十二家木厂被称为“八大柜”和“四小柜”。“八大柜”为:兴隆、广丰、宾兴、德利、东天河、西天河、聚源、德祥。“四小柜”为:艺和、祥和、东升、盛祥。)
好在他还有洪衍争这个大哥,最终多亏洪衍争的师傅解决了这个问题。
前面外传《第一百四十七章无靠》里提过,洪衍争师傅王汉平师承“龙顺成”,是“红星家具厂”唯一拿七十九块四的七级木匠。眼下,像老爷子这样出色的手艺人可不多了。
别看并非干土木营造出身,可故宫里一些修补隔扇、窗棂、木雕和家具的精细活儿,可离不开他。
有时候上面就会派这样的专项任务给他这样的能工巧匠。一来二去,他就这么和故宫里的人混熟了。而且接触最多的还就是搞古建的。
所以洪衍争知道了洪衍武的为难,去跟师傅一打听哪儿能找着干古建的人,王汉平就出来牵头了。老爷子领着洪衍争和洪衍武哥儿俩去景山西面的“陟山门街”,去找了一家姓单的人。
这一次去,不但彻底解决了洪家的难题,还让洪衍武大开眼界,长了见识。
敢情那“陟山门街”住的全都是故宫博物院的人。那搁到现在就是专家聚居地啊。而且这还不算什么,当年这些专家们的生活条件才真是让人看着心酸呢。
就拿洪衍武他们拜访的这位单云盛先生来说,他是故宫刚退下来的研究员。本身是学历史出身,三十年代的时候,又在朱启铭办的“营造学社”里的文献组当编纂。可谓是资历最早的专业古建人才。
而且由于单先生对西洋建筑和古建法式都很感兴趣,在“营造学社”时,他跟法式组队长梁思成经常讨教,学到了许多。完全可以算是梁思成的学生。
甚至共和国十年大庆的时候,他还被梁思成举荐给文物局领导,让他来负责修太和殿。
就是这么一位大家,居然退休费就拿了三十五块钱。一家五口人挤在一个院子里的两间门房里。甚至他的女儿也去当知青插队了好几年,这才刚刚办完返城,只在故宫的建筑队里找到了一份瓦工的工作。
说实话,其实单先生到底有多大的本事,洪衍武也不知道。但就凭这一次拜访,他就能对单先生产生充分的信任。
因为即使是这样的生存环境下,单家几乎有满满一屋子的书。
而且单先生知道他们来意后,不但很坚决地推辞了礼物,还不绕弯子地直接说了。
“你这事儿,我得先看看你们家的房子,房子要没什么价值,你们另请高明,有价值做修缮的我就帮这个忙。要是真的可以呢,我还有一个要求,营造上必须一板一眼按规矩来。所以到时候你得先把大概的花费范围告诉我,然后我再告诉你能不能干。这是因为用料、施工,都得我说了算,不能省钱的地方就不能省。时间你也不能催。因为现在能干这活儿的人不多,不得用的人我绝对不用,我能找多少人是多少人。怎么样?”
这还有什么可说的呢,别说这番言论正合自己的心意。洪衍武也在这位单先生身上看倒了堂堂正正的文人风骨。这是与那个“房落办”魏主任有着天壤之别的人性。
果然,单先生看过房后,又听洪衍武开出一万块的价儿就应了这事儿。他代为算出的预支账目其实远比洪衍武估计的低,连东跨院一起翻盖才不过八千块。
而且账目清楚无比。砖、瓦、灰、沙、石、木、漆、人工,一笔是一笔,单价、运费全都一丝不苟。甚至根本就没有列出单先生自己的报酬,他竟然要白白地义务帮忙。
当然,视情况而定,还有可能再增加一些预算,可控制在万元之内已经是确凿无疑的了。
单先生找来的工匠更了不得,十二个老匠人最年轻的也是四十来岁,且无一例外都是“八大柜”的后人,只有六个小伙子是来充当力工的。
而且从那些老匠人口中,洪衍武更是进一步了解了单先生的为人。不但知道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