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外,居然是“二头”。
不得不说这小子在票务方面真的很有天份,他非常具有创造性的想象力,也善于动脑子。
自从跟着“糖心儿”卖货以来,“二头”见所有的家电里,就数电视机买的最火。而且发觉现在根本就是有钱无货,他就自己琢磨上了。
照他的想法,哪儿都能没电视机票,那生产电视机的工厂还能没有吗?
于是他私下里就按自己的想法试巴了一下。
当时,京城本土生产的电视机有两个品牌,一个是“牡丹”,一个就是“昆仑”。
生产“昆仑”的是一家老厂,位于东城区北河沿大街77号,叫做“东风电视机厂。”距离王府井很近。
“二头”打听到厂址之后,特意赶在下班时间连续跑了好几天,在门口跟工人们搭讪。
等请吃请喝交了几个小哥们之后,没想到摸到手的情况,非常乐观。
因为当时,市面上所有紧俏商品,就唯有发放电视机购买凭证是没有明确规定,全是由生产厂家与一些单位或个人的关系决定。
当时比较普遍的现象是不同单位彼此之间互通有无,用自己的产品来互相交换,美其名曰“为内部谋福利”。
另外,俗话说“靠山吃山,靠水吃水”。肥水总得先浇了自己的田,才能匀给外人。
那么电视机厂内部,他们自己的工人当然也会轮流分配到电视机票。
由于各种渠道还厂的旧电视机或样品,也都会通过这种方式进行内部分配。为此厂办还分门别类制作了许多种票子,让人眼花缭乱。
只是由于当时的分配方法比较僵硬死板,基本上是硬性一刀切,赶上什么是什么,一点不考虑人们的不同情况。
比较尴尬的实际问题,是这些票往往并不那么符合工人们的心里要求。
像有的人家里已经有电视了,却分到一张,等于没用。
像有的人虽然家里没有,也想买电视,却还没攒够足够的钱。
还有更多的人对到手的票种不满意。想买新的,来了张旧的。想买便宜的,来了张贵的。想买十二寸的,来了个九寸的。
而遇到这些情况,工人们除了自己私下里调节一下,就只有继续等了。
结果是许多人不得不把这些票子几乎无偿地转赠他人,多数是淹没在了亲友圈里。有不少票子,甚至就是白白地浪费了。
洪衍武多么精明的主儿?响鼓不用重捶敲,这一听就动心了,他立刻意识到这根本就是一片还无人触及的蓝海。
现在的问题关键,就是能弄到多少票。只要票够,那可比“出国人员服务部”里面的利,还要大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