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击败袁绍,现在成了秦牧等人的一个难题。
别看相比于秦牧,袁绍兵多将广,但是战斗力不强,正面一战的话袁军也未必能取胜。
所以,袁绍最稳妥的战法,莫过于跟秦牧打一场拉锯战了。
若是曹操、刘备那边的战事能取得进展,则平丘一线的秦军一定会面临腹背受敌的尴尬境地,许都也不一定能保得住。
“主公,袁绍这一次明显是吸取了官渡一战的教训,所以,他选择步步为营,不急于进攻,缓慢逼近,以寻找有利战机。”
陈宫皱了皱眉头,说道:“因此,咱们应该想办法让袁绍主动出击,再寻找其破绽,争取一战定乾坤,攻灭袁军!”
“公台说的没错。”
鲁肃微微颔首,朝着秦牧躬身行礼道:“主公,属下认为,若想让袁绍主动出战,我军必须要后退一步,退到黄河边上,跟袁军进行最后的大决战。”
“背水一战?”
“不错。”
鲁肃正色道:“袁军要渡河南下,仓亭渡口,就是他们的必经之地。”
“主公可率兵退到仓亭渡口,引诱袁军出击,随后跟袁军背水一战。”
“届时,主公也可派兵从左右两翼袭击袁军,中军背靠黄河与敌人激战,必能大破袁军。”
兵贵精,不贵多也。
哪怕是兵力远少于袁军,秦牧都有自信能击溃袁军,大获全胜。
问题的关键在于,不管秦牧击败了袁绍几次,后者在兵力上,还是占据着优势。
所以鲁肃的这一破敌之策很是高明。
秦牧率兵击溃袁绍大军的同时,左右两翼还有伏兵杀出,袁军岂能不一败涂地?
“不妥。”
一向是老成谋国,很是稳健的陈宫提出了异议,说道:“我军的兵力原本就远不及袁军,背水一战,还要分兵伏击袁军,这实在是太过冒险了。”
“稍有不慎,我们的中军就会全军覆没,其余左右两翼的伏兵,也难免会被袁军分割包围。”
“主公,以当前的战局来看,我军没必要采取这般极端冒险的战法。”
闻言,还不等秦牧说话,鲁肃就出声反驳道:“公台此言差矣。要毕其功于一役,必须要兵行险招。不能用常规的战法!”
“若主公无法尽快击败袁绍,取得平丘之战的胜利,且不说曹操、刘备那边,主公治下的兖州、豫州、扬州,有不少叛逆分子跟袁绍和曹操结盟,已经举事叛乱。”
“短时间内,各地还能据城自保,但是时间一长,恐怕我军的粮道,也会遭到这些叛军的威胁……”
对于鲁肃的这种说法,秦牧还是深表认同的。
千里之堤,溃于蚁穴。
秦牧最危险的敌人,可能不是曹操、袁绍或者刘备,而是来自于内部的叛逆分子。
且不说朝中那些对秦牧居心叵测,跟袁绍、曹操暗中有所勾结的大臣,豫州、兖州的各个郡县,就有不少曹阿瞒的旧部,或是秦牧任命的官吏造反了。
这是秦牧识人不明吗?
不,不是。
而是秦牧的确缺乏忠诚可靠的人才,不得已任用了曹阿瞒的旧部……
有些人,秦牧的确不方便处死,毕竟他们是德高望重的名士,秦牧随便杀掉的话,会造成非常恶劣的影响。
现在就不一样了。
秦牧故意让他们有机可乘,只要他们敢乱动,等待这些叛逆分子的,就将是死路一条。
毕竟秦牧在各地的十几万辅兵也不是吃素的。
趁着这次机会,秦牧可以名正言顺的来一次“大清洗”,彻底稳固自己在中原的根基。
至于扬州那边,跟袁绍、曹操暗中勾结的山越,更是纷纷起兵作乱,各地合众大概有十余万人马。
不过,有王猛、岳飞替自己坐镇扬州,秦牧倒是丝毫不用担心。
秦牧想了一下,便道:“我意,背水一战,以十面埋伏大战袁军,务求毕其功于一役!”
“嘶!”
听到这话,在场的谋士大将,都无不倒吸了一口凉气,倍感震惊。
陈宫瞪着眼睛道:“主公,三思啊!我军现在只有二万六千余人,而袁军不下于十一万之众。”
“敌我兵力对比是四比一不止,如此悬殊,实在是胜负难料。”
秦牧采用背水一战,十面埋伏的战法对付兵多将广的袁军,实在是太过冒险了,以至于陈宫都不得不为秦牧捏了一把冷汗。
稍有不慎,一败涂地的就可能是秦军。
为什么秦牧就不能稳扎稳打?
秦牧大手一挥,语重心长的道:“公台,敌我兵力悬殊,但我相信自己的将士。”
“兵不在多,在精;将不在勇,在谋。”
“论兵力优势,我比不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