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一直跟濮王李泰交好,自然跟吴王的关系不会好到哪儿去,是因为侍中宇文节,才有了几次来往。
用他的命来换房家的生死……虽然昧良心,但是不是做不出来。
过了一会儿,他诧异地说:
“可是……那封联名书里,我们写得是濮王李泰啊,如何能变成是吴王?我们,推举吴王?素来没有那么深的交情,谁会信?”
长孙无忌倒是一点儿不担心,说:
“李泰……他陛下的亲兄弟,也是唯一的兄弟了,先皇过世之前,特意嘱咐过要陛下照顾好李泰,让他一辈子平安到老。
我想他也不愿意让自己的亲兄弟,被斩首,一家子被流放,贬为庶民,他本就心软。
你只要说,李泰本人不知情,是你们自己一厢情愿便可,可吴王参与其中,是板儿上钉钉。”
房遗爱听闻,冷笑了一声,说:
“这也行么?……太尉大人好算计。可你毕竟不是陛下,我这可是谋反。你说能保我,就能保我?我这么天真的么?”
长孙无忌听闻,眼睛转了转,随即说道:
“那你想怎么样?”
房遗爱双手撑在了地上,像是一只野兽似的趴在那里,咬牙切齿地说:
“我要高阳死。”
……
……
太极宫,武德殿。
长孙无忌坐在一旁的席位上,等着李善看完他呈上来的口供。
李善微微地皱着眉头,将口供看完了之后,将奏章的最后一页封皮合上,说:
“……怨怼成这样,为何不早说?难道朕会压着不让他们合离吗?”
长孙无忌听闻,心说,他可不是想着合离这么简单,他是想翻身,想要高阳的命。
来求你杀了高阳,你肯定不会同意。
可是若是李泰……他若是做了皇帝,极有可能会同意。
“陛下,这只是初步的口供结果,其余人的罪行,还得慢慢审了之后再做决定。
至于濮王殿下,据房遗爱说,他们自行推举,濮王殿下并不知情。
濮王殿下也从来没有离开过封地,来过长安,是高阳公主诬告。
陛下可下旨,让濮王进京,当堂对质,臣后续也会查问其他人的口供,想必就能得出真相,到底为何。”
李善听闻,垂下了眼睛不说话了,他沉默了一会儿,似乎在纠结,说:
“当年太子哥哥身死,父皇一夜白头,他心中惦念的,就是希望我们不出事,如果他在天之灵,知道四哥也不得善终,不知道会难过成什么样子。”
长孙无忌早就料到了会如此,于是垂着眼睛没有吭声。
李善从案几后头站了起来,在下头踱了两步,又立在那里,微微低头,看着手中握着的琉璃珠子,将血红色的颜色转了两圈,再抬头时,终于下定了决心,说:
“先下旨让四哥进京,如果他乖乖地来了,不管他到底知不知情,都当他是不知情,给他一个机会。
如果他不愿意来,当真要反……”
李善顿了顿,似乎很是烦躁,说:“到时候再说。”
“是。”长孙无忌应了一声。
本来这个时候他该劝一劝的,毕竟放过反贼这种事情,就是给自己的皇位增添危险,尤其的不可取。
但是假若他将房家那一脉全除了,也就等于除掉了李泰的一大助力,那么留着他光杆一个,也就没多大威胁了。
关键是,将李泰撇出去,那么吴王李恪参与谋反的罪名,就显得可靠多了。
……
……
武柔听闻李善准备放过濮王李泰,立时便皱了眉头:
“陛下怎么能这么想呢?主谋出罪,从犯重罚?这是什么道理?”
她说完了之后,猛然间反应过来,从前也曾有过这么一回,那便是太子李承乾的谋反案。
当时太子这个首犯被判了流放,反倒是支持他跟随他的两个大臣被治了死罪。
她眸光闪了闪,见李善的眸光也闪了闪,便知道他也想到了什么。
武柔赌气似的转过了半个身子,用肩膀朝对着他,说:
“你们父子俩倒真是一脉相传。但是九郎,我说句不好听的……先皇是何等的威望,他算是凭着自己的脸,耍赖换来的法外容情。
陛下才登基没有几年,有多少威望值得这般消耗?世人会怎么看?以后谁还会将王法威严放在眼里,不都是瞧着皇帝心情治罪?”
李善心里头也知道,可是……:
“我答应过父皇,不会对四哥动手。”
武柔猛地转过了身,说:
“那前提是他不会谋反!知道他会谋反了,还纵容?如果有一天,他有机会要你的命,你看他会手下留情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