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李善好奇地问。
“裴行俭,长安县令。他虽然出身勋贵高门,但是靠科举明经科入得仕途,年纪轻,三十出头,不管是名门望族还是寒门子弟,都有结交。
我两年前与他交谈过一次,此人颇有才华,且有识人之明。”
李善听闻是裴行俭,就有些失望,他垂了眼眸,想起了当初他去鼓楼看民间风俗,裴行俭专门给他组了一场马球赛的事情。
“他啊……”
刘弘基见年轻的皇帝明显不满意,于是便好奇地问:
“怎么了?”
李善抬眸,将当初的事情大致讲了一遍,最后总结道:
“朕相信,国公说他广交好友,有识人之明,必定不虚。可是此人偏好迎奉,缺少公心,若是让他举荐,会不会以自己与人交情深浅为准,拿职位去全私人情义。”
夔国公听闻,仔细地又想了想,说道:
“应该不会吧……他做长安县令以来,长安城中,那些纨绔子弟上街打架的事情都少了。
坊间百姓对他的评价也颇好,应是一个有本事解决问题的人。不像是会以权谋私,坏了朝廷事情的人。陛下可以派人去查验一番。”
李善听闻,微微扬起了下巴想了想,说:
“听你这么说,朕倒是想起来了,好像长安城中是许久没有发生过大事件,摆到朕的案前了。”
刘弘基笑了笑,疏阔的眉宇间,是真诚的欣慰,说道:
“陛下勤政爱民,是百姓之福,”
他们又闲聊了一会儿,武柔也跟着在一旁,祝福他早日康健。
临到要走的时候,武柔突然忍不住问他:
“夔国公,咱们聊了这么久了,为何您一句都没有问,我怎么陪在陛下的身旁?”
夔国公看了旁边年轻的皇帝一眼,又看向了武柔,慈爱地笑着问:
“你希望我问问?……我反正瞧着陛下不想我问。”
李善微微低着头,眼睛瞧着一旁,似乎依旧有些不自在,没有吭声。
武柔倒是十分的大方,顾盼神飞的看了李善一眼,说:
“陛下脸皮子薄,不好意思提,我倒是觉得没什么。我只是好奇,若是旁人,肯定要诧异,外加质疑几句,夔国公却表现的很寻常。”
刘弘基叹了一口气,说:
“年轻人有年轻人自己的决断,好坏都由自己承担,不用老的操心。我一向如此。”
他看着虚空处顿了顿,又说:
“如果哪一天,我死了,就给我这几个儿子,一人分几亩地十个奴婢,其余的家产全分给其他有需要的亲朋好友。”
武柔和李善对视了一眼,都有些惊讶,问:
“为何?”
刘弘基爽朗地笑了出来,说道:
“我这是为他们好,他们若是有本事成事,自然不需要我的遗产,自己都会有。
若是实在不是个材料,给他们东西也守不住,说不定还要招来祸端,何必呢?”
……
回去的路上,武柔和李善都惊叹于夔国公的洒脱和胸怀。
一年以后夔国公去世,当真如他所说,将家财全散了出去,他的大儿子刘仁实继承了他的爵位,后来靠门荫入仕,官职不大,但是一生安稳。
当然,这都是后话了。
……
……
长安城里的一座酒楼上,裴行俭举着酒杯,跟十多个人围在一起,热情的碰杯。
这是单独的雅间,窗户外头临街,人来人往,几个五大三粗的大老爷们喝了酒,气氛热烈,觉得憋闷,就将临街的窗子全打开了。
外头的马蹄声和嘈杂的人声全涌了进来。
屋子里头的人喝的正欢,全然不觉,只是说话声渐渐地都高了起来。
其中一胡人面孔的人,猛地拔地又站了起来,酒杯高举过头顶,口齿不清地说:
“哎!咱们是生得晚了,英雄没有用武之地!”
裴行俭三十出头,双眼皮,嘴唇有些厚,一双眼睛炯炯有神,笑起来却有些憨,拿着酒杯说道:
“你现在也可以!用不着丧气!”
那人却白了他一眼,说:
“行什么行,你上一回也是这么说的,结果呢,被陛下训斥了一顿。”
裴行俭听闻,也激动地站了起来,手里一只手拿着酒杯,用另外一只手指着他说:
“你这话就不对了啊。我本是好意,心想让陛下看得开心,顺便给你们一个露脸的机会。
谁知道陛下不爱看,你们也没捞着脸面,我还给陛下留了个迎奉小人的印象,谁也没得好!”
他环视着周围,十分后悔地说:
“哎呀!这事情办得,悔得我肠子都青了,都别再提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