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书迷村>历史军事>史路冲天> 481.柏林禅寺夏存疑
阅读设置(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X

481.柏林禅寺夏存疑(2 / 2)

人也一定是得到了认可的,更何况从西边传过来的信息,这位施主确实是一位做事儿的人啊”!

许乐打开电话,写了起来,《关于史记夏本纪的存疑讨论》!

许乐现在最头疼的不是实际的遗址了,从尧帝的遗址到大商之间是必然存在这个朝代的,不管是否叫夏,但是在文献上存在一些问题,许乐总是模模糊糊的,觉得文献基础不够扎实!

当前学术界对夏文化的考古学探索,是以《史记》的三代历史框架和《夏本纪》的可靠为前提的。《史记》的三代框架可以概括为:五帝开篇,三代相袭,线性发展,一元结构。按《史记》的这个三代框架来考察《夏本纪》,不难发现《史记》的一些记录颇为离奇。他写着几个奇怪的现象:

首先,《殷本纪》开篇有玄鸟传说,《周本纪》开篇有姜原践巨人足迹的神话,按《史记》三代历史框架,夏世较殷、周二世更为久远,但《夏本纪》开篇却无“神化”之影而颇近人化,此堪称一奇。

其次,按《史记》的说法,华夏历史在夏朝时期已进入父子相传的世袭阶段。然而,代夏而兴的殷人却采用以“兄终弟及”为主的王位继承制度。从社会发展阶段来说,《史记》记载的这种带有“历史倒车”特征的现象又该如何解释?

再次,按《国语·鲁语上》记载,夏后氏祖颛顼而宗禹,殷人祖契而宗汤,周人祖文王而宗武王。故《史记·殷本纪》以契开篇,历十四世而至成汤伐夏,遂有殷商之世;《周本纪》以稷开篇,历十六世而至武王伐纣,遂启西周之世。殷周二代之“祖”与“宗”均见于各自《本纪》,而太史公作《夏本纪》却颇奇特,乃以大禹为开篇,却把作为夏人之祖的颛顼放在了《五帝本纪》。

最后,《史记·天官书》言昔之传天数者,在唐虞时为羲和,在有夏时为昆吾;而据《夏本纪》和《殷本纪》,夏时既有仲康时之羲和,也有桀时之昆吾。那么,昆吾与羲和又是什么关系?这一点,司马迁未曾交待。

许乐随后写着夏王世系的谱系对应着二里头、王城岗的年代有些存疑,是否存在一定的重叠呢?他听说过一个说法,是关于苏美尔文明的,好像很多王是各地的综合,本来是平行的最后生生的给弄成了垂直了,这一下就多出了几千年啊,最后发现和当时的社会时代对应不上了!

那么大夏是否存在这种情况,许乐提出了这个最新的问题?

许乐回头准备把自己住的那些书全部都给看完了,看看还缺少哪些资料,好让阿钟尽快买过来!

随后开始写起来《青铜之路:远古东西文化交流简述》、《尧舜与炎黄-《史记·五帝本记》与民族认同》、《青铜时代世界体系中的华夏》这三分文章,其中民族认同已经基本上写完了,他把看到的一些东西,尤其是陶寺、庙底沟和仰韶的内容又添加了一些,感觉到更加丰满!

随后开始写起来关于青铜的两份文章,这两份并不是特别的全面,他对于青铜时代的研究并不是特别的深,更多的是基于一些知识的记忆没有自己的研究,所以写的中规中矩,以后可以再进行修正,但是先这样该完结就完结了,省的忘了,追主要的是这两篇文章更多的是一种介绍性的文章,意义不大!

早上五点不到,终于把四篇文章都弄完了,许乐拍了拍手,收起了电脑,随后洗了个澡,拎着关木和小白走了出来,站在这寺庙中,感受着静静的世界,随后看见清凝走了出来,站在许乐的身边,陆陆续续的大家都起床了,几位老人在五点半都起来!

慧净让秀让海明法师带着大家去了赵州桥,现在的赵州桥已经不在走车了,用做景观,人可以在上面走,在海明法师的带领下,景区人员都还没起呢,被叫了起来,大家一起走了进去,其实并没有什么可看的,但是名声太大了!

许乐看着桥边上的题词差点吐了,主要是针对落款,您能别到哪都题词吗?

哎,夏存疑,瞎题词啊!

弄的许乐一点兴趣都没了!

好好的景点都被毁了啊!

上一页 目录 +书签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