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商汤派人告诉务光,商汤要让位给你,是要你承担杀夏桀的恶名,务光不开心,就自杀了。
可以发现,战国前中期禅让备受推崇和主张,自从燕王哙禅让失败后,儒、道、法三家从不同角度反对这一行为,而古本《竹书纪年》作为对禅让说最极端的一种抨击,本身也是一种学说,而不一定是历史史实。正如韩非子本人说的“孔子、墨子俱道尧舜,而取舍不同,皆自谓真尧舜,尧舜不复生,将谁使定儒墨之诚乎?……故明据先王,必定尧舜者,非愚则诬也”。
那么为什么大家还是认可上古发生过禅让?当然还是儒派的提倡。先有《孟子》,后有《尚书·尧典》。《大戴礼记》的《五帝德》《帝系》以尧舜禹同为黄帝后裔,也符合儒派尊尊亲亲的观点,虽然舜是庶人出身、禹是罪臣之子,但他们毕竟有贵族血统。但是《尧典》吸收了《墨子》说舜为平民,于是只有把舜的辈分压低,作为颛顼的五世孙流落成平民了。
太史公把以上史料弄了个大杂烩,但是破绽也随之而出,尧和禹居然都成了舜的高祖辈!而且,如果尧舜禹的禅让合理,那也不需要接下来避位受拥,真避位不是反证传子存在吗?之所以产生这样的问题,个中缘由很简单,正是因为《五帝本纪》来源于上述史料整合,而所做的就是拆分《五帝本纪》,将其还原为战国诸子的主张。
故所谓的尧舜禅让,更多只是战国诸子托古改制。最关键的一点,禅让表达的都是首领个人意愿,不存在原始推举。尧舜与战国的专之制国君没有区别,丝毫看不出氏族民之主色彩。而对立面的篡夺说,基础也是一个专之制政权,所以才存在君臣之间的篡位事件。而战国以前的氏族社会,对共同体首领的争夺发生在若干氏族部落之间,绝非臣子对君主个人的幽禁流放。
许乐将所有的写完,写上了一个标题,《禅让制背后隐藏的秘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