视频里小姐姐提到在25岁时经历的那段感情里,受过高等教育,在外国留学的男朋友,并不支持她继续攻读第二个研究学位。说出了“女子无才便是德”。
弹幕又说这句话原本的含义不是这样的,这引起了穆芊芊的好奇。
经过查找整理,穆芊芊知道了。
大部分人对这句话理解的是:旧道德规范认为妇女无须有才能,只需顺从丈夫就行。
另外,资料中说:她没有才华,但是她能够让她的子孙和丈夫变得非常有才华,她能养人,相夫教子,这一捧土虽然自身朴实无华,长养的却都是最有才华的栋梁。根源就是伟大女性的妇德啊,那是她的天性。(屁的天性,不好意思,作者太激动了。)
穆芊芊要被这段话恶心吐了。这种释义毋庸置疑是贬义的,不值得推崇和认同的。这也是普通人和学界最普遍平常的理解。
但是世界上肯定充斥着各种各样的声音,有“两极管”也有“中立派”。有人说“女子无才便是德”的本意不是如此,你们都把它的意思理解错了。
穆芊芊把这些理解大致分成三种,第一种是: “女子无才便是德”上面还有一句是“男子有德便是才”,要把他们联系起来理解,以德行为主,以才干为辅。其中下联中的“无”是动词,是“本有而无之”的意思,就是说“本来有才,但心里却自视若无”,是一种谦卑的态度表示。
说实话,接下来的引用,穆芊芊觉得有点牵强附会。
这本刊物是这么说的:就像古人说的“无物”,不是世上没有万物,而是在万物的围绕中,内心没有一点障碍;“无我”不是真的没有我,而是对于自我的一切得失无挂于心。
最后说“女人可以有才,但如果这个女人总是把自己的姿态放得很低,从不显露自己的才能,甚至自认是无才的,这就是一个女人最大的德行”
看到这,穆芊芊实在是看不下去了。他以为这么写就能把这句话洗白吗?更烂了!
第二种理解是:“女子无才便是德”里有通假字,其真意是:丈夫有德辩是才,女子无才辩是德。原义为:男子与人争辩的时候能够显露出道德修养,女子不与人争辩是有道德修养的表现。
穆芊芊都要被气笑了,怎么,这些人不怕原作者出来对质,就搁这胡说八道!
果然,世界上胡说八道的人还挺多,第三种解释是:既然“便”可做“辩”解,那么“才”也可用“拆”代替,“德”通“得”,也可以通“好”。
德的最终目的不就为了“得”个“好”字吗?如果把“好”字拆开,就得“女子”两个字,故“女子”不拆开便得个“好”字,也就是“德”了。如此解读,对“女子”这两个字也必须重新定义,“女”代表“淑女”,可以作为阴的符号;“子”代表“君子”,可以作为阳的符号,而“一阴一阳之谓道”与“独阴不长、独阳不生”的阴阳哲学观即是“女子无拆”的根本来头,这样的阴阳“女子”才和阴阳平衡的“德”发生逻辑关系!
如果把两句话分开来说,女子无拆便是德就是女子无才便是德的正版原话,而男子无德便是拆(拆走德)则是男子有德便是才的说法!依次类推,女子无拆作为阴阳无拆的俗话即延伸出了家庭不可拆散,家国不可分裂等等微言大义。
穆芊芊目瞪口呆,语言解释真“博大精深”啊。以胡说“怼”胡说,真是个人才啊。
第三种解释是:“女子无才便是德”,是一个“不是...就是...”的判断语句,“无...便是...”等于“不是...就是...”,并且在古代,女子并不是指女人或女孩,并不是一个词语而是两个“女”和“子”,“女”指女性、女儿,“子”指男性、儿子,从语境上判断是长辈对晚辈的称呼,相当于现代汉语的“子女”,所以,“女子无才便是德”这句话可以理解为“对于子女来说,要么有才华,要么有德行”。
穆芊芊看完这些后,心中无语,查了相当于没查。一句流传这么久的俗语,肯定是理解它的表面意思,不需要去追究背后的故事。
就算一些研究者通过说明它的传播背景和对当时语义范围的重新界定为这句话打补丁。
但在当今社会,部分语言是由大众定义的情况下,被误解是它的宿命。
被批评就是它应得的。视频里小姐姐的前未婚夫说出这句话,一个同样在美国留学,受过高等教育的成年人认同这句话传达出来的落后思想。就像在22世纪里还有人相信地球不是圆的一样荒诞。
穆芊芊大感震惊,不得不相信,知识能力不等于智慧,更不等于品德。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认知边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