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书迷村>历史军事>英雄问鼎> 第六十七章 擅立王葛婴遭诛
阅读设置(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X

第六十七章 擅立王葛婴遭诛(1 / 2)

各路人马离开后,陈王坐镇陈城,静候佳音。有一天,蔡赐对陈王道:“葛婴将军自从担任了伐秦先锋以来,战功卓著,声威显赫,而职位却在众将之下,现在应该拜他为征西大将军。”陈王就派人前去赐封葛婴,又让吕臣担任殿前护卫,总领首都兵马,保卫京师。

葛婴伐秦,一路捷报频传。郡守李旦率领大军前来围剿,可是葛婴偏偏不与他交战,而是绕过陈郡,突然袭击了柘县,拿下了城池,又向西快速推进,攻克了襄邑。义军一路连战连捷,进兵神速,大军直逼雍丘城下。

雍丘县令听说义军攻到,传令军民应战。县丞闫延道:“大人,叛军南来,势如破竹,所经之地,望风而降。我们在这种形势下,应该开城纳降,才能保全性命,如若抵抗,所有人员都会死无葬身之地!”县令惊问为何。闫延道:“朝庭推行bao政,早就失了民心,我们何必助纣为虐?”县令勃然大怒道:“大敌当前,你说出这样的话,是想与叛贼合伙造反吗?”就喝令左右把闫延推出斩首。别的官员苦苦求情。闫延才被痛击五十大板,关进了大牢。

这时有官差来报,说葛婴已经在城下叫骂搦战。县令就问:“谁敢出战?”只见校尉金毗应了一声:“我愿出战。”就披挂上马,提戟杀出城去。县令连忙登城观看,刚到城头,人报金毗己经被葛婴斩了。县令大惊,见葛婴威风凛凛,还在挑战,就对他愤怒地大叫:“反国之贼,何不早降?”葛婴笑道:“天下苦于暴秦的统治已经太久,我奉项燕之命,拯救天下百姓,大军所过之地,无不归降,你却如此不自量力?”县令火冒三丈,就让县尉李龙出战。李龙抖擞精神,出城交战。就着这时,闫延带领着十几个心腹壮汉冲了上来,他们走到县令跟前,把刀放在脖子上道:“狗官,二世残暴至极,我们朝不保夕,为何不响应义军以自保?”说罢,一刀砍翻。这时已经有人打开城门放义军进城。李龙见城中事变,无处可逃,就在阵前自杀身亡。葛婴率领大军攻进了城中,封闫延为雍丘县令,接管政务,然后废除了秦国的一切律法。

忽报郡守李旦率兵前来镇压。葛婴笑道:“老贼果然上当。”当时就命各位将领坚守勿战。大家都奇怪地问:“将军披坚执锐,所向无敌,现在听说郡守来了就回避不战,是惧怕他吗?”葛婴道:“不是惧怕,而是等待消息。我料定三天后郡守就会撤走,到时再追杀,可获全胜。”众将半信半疑。到了第三天,李旦果然拔寨退走,原来他已经得到了陈郡被陈胜攻占的消息,心中恼怒,就想去夺回郡城。葛婴于是率领义军全力追杀,郡守惨败,打马往西狂奔,迎面有人大叫:“射杀老贼!”紧接着,万箭齐发,原来正是葛婴提前埋伏的军队。郡守魂飞魄散,大叫一声,中箭落马,其余的秦军全部投降了。义军缴获不少战利品,大获全胜。

葛婴收兵入城,下午正与将士们谈论事情,忽然有人报告,说砀郡的郡守也来镇压,追到襄邑境内时,被另一支伏军射死了,义军还袭取了砀郡。葛婴非常高兴,才给大家解释道:“我早就料到有此结果。我离开拓县时,为了防止砀郡守追赶,就派了两千弓弩手埋伏在城南的密林中,郡守赶到那里时,必定是人困马乏,也没有防备,却被我的伏兵突然射杀,他们岂能不败?”将士们听了,都非常佩服葛婴的谋略。从此陈、砀二郡就被义军完全占领。

葛婴在雍丘举行盛大的庆功宴,三老名流齐声祝贺道:“将军披坚执锐,讨伐无道的秦国,平定了砀郡,又让陈胜袭击了陈郡,功劳很大,应该称王才对!”葛婴吃惊道:“我奉陈将军命令,替楚国百姓报仇,凭的是一腔热血,目的就是要恢复楚国的祖业,怎能自己称王?”三老只好道:“将军如果不贪图富贵,为什么不寻访楚王的后代称王呢?如果是那样,楚地的百姓就会在王命的感召下与强秦开兵见仗,六国的贵族也将会趁机复国,那是您就与管仲、孙叔敖、范蠡等辈齐名,必将名垂史册!”

葛婴叹道:“强秦未灭,战事刚刚开始,我只希望大家此时应该齐心协力,努力铲除bao政,此外别无他图!”三老道:“自古图王霸业,就是为了功名富贵,而您不为自己图利,也应该为苍生着想。试想天下的豪杰都起来反秦,将来谁做六国的主宰?况且将军仅仅凭着一个先锋的头衔,岂能服众?”葛婴听了大家的话,默然无语,过了老半天又说;“此事应该从长计议。”三老们又道:“城外二十里处,有一个名叫襄强的人,听说他就是楚王的后代。请将军派人去核实一下,如果襄强真是楚王的后代,您就迎立他做楚王吧,这样将军就可以名正言顺的号令三军了。”葛婴犹豫道:“迎立楚王这事还需和陈将军商议。”三老不以为然地说:“陈胜只是个普通人,将军的智谋远在他之上,为什么要和他商量?”葛婴沉默不语。

三老们见葛婴拿不定主意,就鼓动全城百姓一起来到府衙前,请求葛婴迎立襄强做楚王。葛婴见百姓们一片真诚,就答应了此事。葛婴随后就把襄强接到襄邑,经过核实,果然是楚王的后代,就把他拥立为楚王了。襄强做了楚王后,就封葛婴为大将军,统领楚军伐秦。葛婴一面整顿军马,一面派人向陈城报告。

上一章 目录 +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