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书迷村>历史军事>新顺1730> 第八二零章 乡约村社(五)
阅读设置(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X

第八二零章 乡约村社(五)(2 / 2)

凭借身份低价圈地之后,再招募百姓做佃农。

租地之前,要缴纳6个大洋的抵押金,这钱是不给利息的。而租的地,也是荒地。

其实就是无息贷款,只是放贷人是小农,而公司提供的只是一片当初低价圈占的荒地。

基本上,是靠着大量能交得起六块大洋的小农,“非法集资”搞的无息贷款、免费的劳动力,才堪堪维系了垦区的发展。

最后也因为和稀泥的租佃制,导致改良棉种的构想,在他去世后全面倒退,租佃制加小农,连个改良棉种都折腾了三十年。

纵然此时和那时不同,资本充足,本身就是帝国主义而不是被帝国主义商品冲击,使得淮南圈地区的发展相当迅速。

但这些都只是对大顺的新兴资产阶级有利的条件。

对这种乡约村社而言,这些有利的条件没意义,可前期建设投入的钱还是要花,总不能从天上掉下来。

其实赵立本的二弟所发的这些牢骚不满,总结起来就是个很简单的事。

要么,不融入改革后的江苏体系。

要么,融入进去。

而选择融入,不是搞成桃花源鸡犬相闻老死不相往来,那就是个很简单的“原始积累”问题。

别的圈地区的资本,原始积累,是从海上、贸易、抢劫、走私、垄断盐吸五省血等来的。

他们没有这个条件。

又不肯简单的男耕女织最低限度地维持原始生活,还想着“富而后教”,让百姓富起来。

那这原始积累,初始资本,从哪出?

靠小农手里的五十亩地,就算年年风调雨顺,没有水旱蝗灾,多久能攒一台铁轮纺织机?

当然,这种事,是以整个村社的视角来看的。

而于个人来说,赵立本听完弟弟的诉苦,就不觉得是个问题。

因为,他从金矿暴动中跑了出来,带回了金子,洗白了身份。

用一种特殊的方式完成了第一桶金。

并赶在了这个变革时代的当口,基本上完成了阶级跃升。

如何完成阶级跃升,前朝冯梦龙的《醒世恒言》中的《施润泽滩阙遇友》故事里,已经给出了标准答案。

“买了左近一所大房居住,开起三四十张绸机,又讨几房家人小厮,把个家业收拾得十分完美。”

这就是完成了阶级跃迁了。

但这个过程嘛,前面倒也说的明白:好人有好报,挖坑的时候,挖出来一包金银,约有千金之数。遂开起三四十张绸机,又讨几房家人小厮,从小生产者跃升为资本家了。

当然,这是大明的幻想故事。

大顺的故事,则基本上是反的。拿到第一桶金的,不是海贼,就是走私贩子,没几个好鸟。

最低级的也是赵立本这样的,组织暴动偷出来金子。

不过如今这些改革地区的风气就是如此,英雄莫问出处、资本莫问来路,赵立本可不念叨那些乡约道德。

遂将自己得了钱的事,告诉了媳妇和弟弟,只说让他们不要声张。

“过几日,我将钱分开,留下给你们。我自带些钱,去高浪埠找三儿。若找得到,等我回来,咱们一同去关东,置些空地,弄些牛马,去那边种豆,过好日子。”

“若我回不来,亦或者路上出了事,你自带着你嫂子,离了这里。我看这地方,不是什么好地方,这钱又买不得土地,留在此地何用?我那边也有些过命交情的朋友,到时候自说给你们详细去处。”

“当初我犯了事,要不是三儿把自己卖了,凑得几两银子,只怕我也见不到你们了。我虽不曾学过乡约,可这道理也用不得别人教,无论生死,我得去一趟高浪埠。”

他这样说着。

赵立本的弟弟心里猛然闪过一念,或是平日里听的多了,心道:哥不曾学过,可天生就知道这般道理,这不就是圣堂先生说的圣学里的“良知”吗?

又想,若论起来,三儿当初卖了自己,去锡兰,也是因为长嫂如母养他长大。他也不曾学过圣学道理,这不也是“不虑自知的良知”吗?

这么一瞬间,他倒是对圣堂里先生们讲的良知、悟了,有了那么一丝玄妙的体会。

上一页 目录 +书签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