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书迷村>历史军事>新顺1730> 第六四九章 步步危机
阅读设置(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X

第六四九章 步步危机(1 / 3)

听起来,欧洲那边传来的都是好消息。

而且刘钰赌赢了,英国并没有选择赌国运,顶着刚打完奥王继承战争和民间舆论对大顺半渡而击。

但实际上,在刘钰看来,这对中国……不是对大顺,既是一个好的机遇,也是巨大的挑战。

抛开任何的预设立场。

排开任何的进步还是反动的批判。

只单纯从经济和财政角度看,就可以很容易理解大顺现在面临的巨大危机和挑战。

大顺本国没有大型的金矿银矿,但却采用白银和铜币作为法定货币。

意味着,本国没有白银发钞权,只有铜币发钞权。

去年,大顺铸钱局全年的铸钱数,是1048759660文,折合白银,104万两。

换言之,去年大顺的“央行”发钞量,是104万两。

而去年一年算上今年西洋贸易公司回流的资金,大顺的贸易顺差总额,包括日本、南洋、印度以及欧美贸易区总量,是4200万两。

也就是说,本国的央行发钞量,是涌入的外币的四十分之一。

每年有40倍于央行“印钞”数的热钱涌入,并且无需进行本币兑换,直接可以使用,甚至还是税收认可的币种。

本国中央政府的财政总收入,即明面上的白色收入,只有3000万两白银。

本国默许地方政府用摊派等方式,也就是所谓的灰色收入,支付地方开支。大约是中央财政收入的三倍到五倍,在一亿两三千万两左右。

这么大的国家,收3000万两的国税,傻子都知道根本不够。最多维系一下边疆开支和一次性军队,以及官员的工资。

稍微遇到天灾,就得国库见底。

明知道税不够用,还不加税,默许地方用劳役、摊派等方式,支付地方支出,君子远庖厨这一套,装瞎子不知道地方什么样。

白色收入,远低于灰色收入,必然导致统治成本激增。

现在还没崩的原因,是因为灰色收入之下,还有个如明末时候的那种行贿贪污的黑色收入,只不过现在黑色收入还没超过灰色收入而已。

任何有经济学常识的,看到这一组组数据,都会明白这意味着什么。

如今朝廷户政府一年的财政总收入,去掉盐税,赶不上进出口贸易顺差的一半。

本国的贸易顺差,每年进口的“外币”总额,比中央政府的财政总收入还高。

每年进口的“外币”总额,是本国发钞的40倍;每年进口的“外币”总额,是大约1.5个财政总收入。

就这种情况下,本国还完全没有政府干涉。

土地完全自由买卖。

法律规定的贷款最高利率是年息36%。

平均地租,是土地年收成的50%到60%。

士绅阶层可以“合法且合理”地“避税”,不是说他们不缴国税,而是明、顺体制是个很明显的小政府,中央财政的国税没几个钱,地方开支不够可以自行加派——从明废丞相到大顺的天佑殿改革,只是加强了皇权,加强了君主专制,不是加强了中央集权。

君主专制,和中央集权,不是一回事。

有个显著的对比,英国离谱的窗户税,夏天定下来要收窗户税,秋天就能把税交齐。

大明或者大顺,甭说三个月就能把新增的税种收齐这么离谱的高端操作,就说士绅欠各地的国税税银,三年能不能把欠款追缴齐了?

税都收不明白,也配叫集权?

还有个对比,隔壁明治维新的时候,有个吊毛的工业?

依旧还是农业税占了财政的绝对大头,5072万日元,占了财政总收入的88%,当时日元对标黄金,1日元是1.5克黄金,金银比价是1:16,大约折合8000万两白银。

六七倍于日本的耕地,国家财政的农业税收入却是明治土改后日本的四分之一。

假若没有倒幕战争、没有西南战争、没有版籍奉还,不动核心的土地问题,改来改去也就是个天保改革的水平,还真未必及得上被诟病的洋务运动。

刘钰对大顺的士绅阶层和地主恨的深沉,并不是因为“剥削”。

他现在是大顺新兴的资产阶级代言人,布尔乔亚怎么能谈剥削呢?

只谈“利益”、“收益率”、“资本流动方向”。

在资言资。

他是完全站在布尔乔亚的角度,对地主、士绅,恨的深沉。

恨到骨子里,恨不能彻底消灭。

大顺利润最高的两项投资,是土地购买,和金融高利贷。

他作为资产阶级的代言人,要搞工业,要搞商业,要资本流动,要资金投入,结果大顺的士绅地主让他步履维艰。

工业、工业,都知道国家的未来在发展工业,可他妈的资本都往土地和高利贷上跑,怎么发展?

英国的工业革命活化石,阔里班克水力纺纱厂,年收益率是多少?

13%!

被英国惊呼“三倍于国债收入”、“前所未见的高收益投资”、“引领资本流向纺织业的启明星”。

大顺不说什么九出十三归的擦边球,就完

上一章 目录 +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