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看冯都护面容严肃,实则心里也是有些悬空。 虽然仅仅是一番交谈,但冯都护却是颇受震撼。 杜预年纪轻轻,就有此等见识,可谓是自己这辈子所见到的最天才的人物之一。 若是假以时日,再给个机会,其成就恐怕绝非常人所能及。 这等优秀人才,若是从自己指间熘走,那当真是人生一大遗憾。 冯都护怕的就是,要是杜预不愿意,或者有人捷足先登了,他又不能真把对方给弄死了。 这年头,君择臣,臣亦择君——同样的,先生择优而收入门弟子,而弟子亦欲择贤而求学。 幸好,冯都护的名声够大。 又有耀眼的战绩和绝世文章打包票,再加上印刷术和改进了造纸术,以造福天下学子。 杜预就算是再天才,也要被迷住了眼。 此时自己有机会拜入冯都护门下,哪有还有半点犹豫? 看到杜预跪拜了下去,冯都护心里也是暗松了一口气。 “起来吧。” “谢先生。” 杜预起身,又走上前,拿过桉几前的杯子,重新倒了一杯新茶,双手恭恭敬敬的送到冯都护面前。 冯都护接过来,轻抿了一口。 这就算是礼成了。 至于剩下的其他,可以日后再另行补上。 就在冯都护在河东调集兵力,准备反攻的时候,太原北边的雁门塞上,护鲜卑校尉府长史张远,正站在边塞的城墙上,遥望南边。 他同样也在等待晋阳送过来的消息。 在得知司马懿亲领大军进犯太原后,留守平城的张远,立刻就纠集了雁门郡最后的那点兵力。 同时还以护鲜卑校尉府的名义,征发了近数千胡人青壮,时刻准备支援太原。 只是平城的稳定,事关重大,不能轻易把雁门的兵力抽调一空。 除非晋阳派人来救援,否则张远亦不敢在没有得到军令的情况下越过雁门塞南下。 所以他只能让征调而来的民夫和胡人,前往雁门塞下集合,同时一边派人前往晋阳,打探消息。 “大师兄,今天又没有消息传来啊?” 一个同为讲武堂出身的郎君走过,半是惋惜半是企盼地说了一句。 张远没有回头,提醒道: “叫长史。” 年青郎君撇了撇嘴,“这里又没有别人。” 张远是讲武堂的第一批学生,同时也讲武堂出来的学生里成就最大的。 最重要的是,他曾跟随在山长身边好些年,得到了山长的亲自指点。 这是任谁都艳羡不已的资历。 所以讲武堂出身的中低层年青军官,只认一个大师兄,那就是张远。 大概是跟在冯都护身边接触了不少机密,张远的性子有些深沉,一般人不敢与之过多接触。 不过在对待学弟后进这方面,他确实没话说。 正如南乡子弟是山长的起家底子一样,讲武堂培养出来的学生,能写会读,又敢打敢拼,共同的信仰和追求,让他们远比他人要团结。 在大汉军中,已经渐成一股不小的势力。 南乡子弟、前凉州军、讲武堂学生,算是冯都护在军中的三大铁杆支持者。 而这三支势力的人员,在身份上往往又多有重叠。 张远作为山长忠实追随者,又是讲武堂的大师兄,自然不吝提携学弟们。 此时看到学弟虽口无遮拦,但确实也是事实,只是提醒了一句: “就怕你习惯了,在外人面前也会这样。” “不会,大师兄放心就是,事情轻重我还是分得清的。” 学弟晃晃脑袋,顺着大师兄的目光看向南边,叹了一口气: “晋阳那边也不知道怎么回事,这么久了也不给个消息……” “该来的总会到的。”张远闻言,眉头就是一皱,心里也是有些滴咕,不过却不能表现出来,“着急什么。” 学弟嘿嘿一笑,搓了搓手,左右看看,然后回答道: “无他,唯手痒耳。” 说着,他脸上有些遗憾: “山长征并州时,虽说我们神机营出曾出过手,可惜的是,直到现在,都少有人听说过我们的名字。” “急什么?时机未至罢了,山长如此重视你们,还怕没有机会?” 平城这几年的雷声,远超以往。 只是大汉这数十年来,反常的事情已经太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