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事虽如此过去了,但那血腥的场面让楚静徽几夜难以安眠,晚上需得点上蜡烛才能堪堪入睡,也时常梦中惊醒,怯怯环顾四周,期间楚静徽还找太医开了些安神的方子,但作用不佳,这样的境遇持续半月才渐渐转好。
来此地已有一月,楚静徽越发觉得这个皇后不好当,不仅要处理后宫各项事务,还需每日早晚同皇帝和太后请安。皇帝那边还好说,经过上次柳柒那件事后,皇帝对她更是不理不睬,只是走个过场,楚静徽倒是乐得自在。但是太后毕竟对她十分熟悉,为了防止自己露馅,楚静徽只能编出各种理由搪塞,不知太后是否觉察出这个侄女的变化。每天楚静徽除了身体上的乏累,这心也一直悬着,恐有人揪出她的假辫子。
楚静徽决定化被动为主动,以教王玥翎读书练字为借口,自己也勤加学习,王玥翎也很聪明,一点就通,她还不断地从王玥翎口中套取有用的信息,让自己以最短得时间成为楚静徽,她甚至觉得如今的努力程度甚至高于高考那三年,着实是形势所迫啊!
七月流火,处暑一过,天气日渐清凉,霡霂渐多,将秋日的气息铺满。
朝堂内烛火通明,香烟缭绕,皇帝赵檀身着华丽的淡色袴袍,威严而坐,在朝的官员们按照官阶大小依次站列。
皇帝俊美的面庞神情严肃,眼眸漆黑望不见底,只静静听着下方的官员的进谏。
礼部尚书启奏开举科考一事,守丧期已过,宜选拔贤臣,以振江山社稷。
皇帝纳谏,翌日,朝廷下达敕令,皇榜动,选场开,各地贤士,诏赴秋闱。
如今的朝堂之上,三省六部皆渗透有楚越的人,皇帝清楚,而今日礼部侍郎大致是受了楚越的指使,想招揽更多楚氏子弟入仕,让朝堂成为他楚家的朝堂。
不过这虽说是阻碍却也算是个机会,通过这次科举考试,皇帝或许能识得几位能才为己所用,暗度陈仓,慢慢提拔培养衷心之人,好逐渐替代楚越的门客。
大凉的科举制度一向严格,为了保障公平,有着一套完善的考试及监督制度。
其一是送给阅卷官员的试卷需要“糊名易书”,即是弥封官们把考卷上的考生姓名、籍贯等个人信息折叠掩盖起来,用空白纸弥封后,再加盖骑缝章,还会由专门的誊录人员将弥封后的试卷如实地抄写一遍,为了防止誊录有误和或从中做手脚,誊录人员每天的工作量均有限定,而且都是临时抽调,这就可有效避免了誊录人员的作弊行为。
其二在阅卷的过程中,在主考官、同考官的监督之下抽签分配试卷,所以阅卷人员批阅试卷具有随机性,阅卷人员会在初阅后中意的卷上批一个“取”字推荐给主考官,如果主考官也中意,则会在试卷上批一个“中”字。这样的多重阅卷体系,基本保证了中榜考生试卷的质量。
其三则是惩罚制度也较为严苛,朝廷专门设有监督考试及考官的官员,对作弊考生和官员严惩不贷。
每年秋闱,由南、北直隶和各布政使司举行的地方考试,名列前茅者则被推举参加第二年的会试以及殿试,在殿试中突出者便可封为进士。
楚家势力虽大,但也只辐射京城,至于其他各地区也是鞭长莫及,只能在会试一环节做手脚,若要自己的人登科,那也需要真才实学。
赵檀即位四年,虽处处被丞相楚越牵制,但其本就有踔绝之能,加之效忠先帝之人并未全数被铲除,只是分散于地方各处,暗中培养人才,等待时机,将贤臣推举到皇帝面前来。
赵檀的老师韩太傅韩襄,是先帝器重的老臣,主张“制国有常,利民为本;从政有经,令行为上”。可惜的是三年前受楚氏党羽排挤,不得已请辞回桑梓之地,但是韩太傅”位卑未敢忘忧国”,虽身在商都,心却紧系家国,他广收门生,对寒门子弟慷概解囊,为大凉培养治国之才。
此次韩襄特书信给赵檀,告知其哪几人可堪大用,其中晏喻之是他最得意的门生,风流蕴藉,有经世济民之能。
科举乃国家大事,大凉上上下下皆重视之。楚静徽也日日打听此事,为得就是时刻清楚剧情得走向,考虑如何推动剧情发展。
在楚静徽的印象中,有一人名叫宋尧臣,日后官至宰相,对皇帝绝无二心,而且在他的建议下,军队实行改革,更好地加强了中央集权。但宋尧臣却因楚氏一党打压,被雪藏三载,后由皇帝会试之时亲自到场才被偶然发现,大为赏识其人品与文章,而后平步青云。
而楚静徽要做得正是让赵檀尽早发现宋尧臣,让三年后的剧情提前。
为了做好一切准备,她提前几日便来到太后宫中,套了套话,问出即将参加春闱人中哪些是楚家的人。太后当然清楚,毕竟她如今还执掌着后宫,还时时同楚越通气,朝堂后宫形势她皆了如指掌。
太后全然信任这个侄女,以为她只是出于好奇,便把一切和盘托出。
是日,正值宫廷休沐,楚静徽让王玥翎邀皇帝午后饮茶,王玥翎喜出望外:“娘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