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书迷村>女生耽美>原是好景如许> 第40章 取暖(下)
阅读设置(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X

第40章 取暖(下)(2 / 3)

了些,终于得允进了书房,迎面看见这副字,偌大的纸幅悬在正对书房门的墙上,任谁都无法忽视。

一开始怀着崇敬的心情,以为是哪位大家的墨宝、警世名言,不敢擅动,后来才发现爷爷心情好了就换一幅,字体风格全然不同,宣纸一年比一年新,后来懒得写了,干脆做了个匾挂上去,一劳永逸。

这才明白,那话全是爷爷自创,并非什么名句,以此表明不受游说请托的态度,是自谦也是自省,别把自己看的太重。

车开到聚会的别墅,门前马路上车停的满满当当,而且每一辆都比他的老家伙贵,于是索性将车停在另一条路上,又走回了别墅。

外头已经能听见里头的喧闹,远方天空恰有烟花炸开,映出一片咤紫嫣红。

平安夜,要高兴才行!

钱玻丢掉今夜脑子里横冲直撞的诸多念头,换上一副浪荡不羁的面容,觉得今天自己实在软弱又婆妈,可笑的很:人生嘛!及时行乐就好。

“silent night,holy night,all is calm all is bright,”

round your virgin mother and child,

holy infant so tender and mild

sleep in heavenly peace

sleep in heavenly peace。”

此时夜已深,公寓窗户临街,门窗虽关的紧、窗帘也拉着,但因为公寓挺老了,封的并不严实,外面的吟唱还是穿过窗缝透了进来。

屋里没开大灯,只有床头一盏台灯亮着,周静安靠着床头的软垫,手里拿着本书,时昏时醒,直到越来越近的歌声将完全她拽醒过来。

窗外是有一处小露台伸出去,却不与屋内相通,人要想出去就得爬窗,不过露台很窄,其实也遮不了什么风景,靠窗近一点,外边街景便一览无余。

晚上又下了场雪,街道上原本的积雪被扫到路边,中间露出一条深色的路,打扮成圣诞老人的神父走在最前,后头跟着一群孩子,头上带着圣诞帽,手里捧着小灯,一边唱一边往前走,不是那种唱诗班的唱法,虔诚激荡,倒像是客厅围炉边、堆满礼物盒子的圣诞树下,饱足温暖时抱着吉他信手拨弦出的旋律,同伴跟着哼唱,成调成句,都是自在。

十几个孩子按身高排列,最前头的两个小萝卜丁大概两三岁,脚下走的不稳,看脚下就顾不上看前面,手忙脚乱的将队伍带偏,又被神父引回路中间,队尾两个十四五岁的大孩子抱着吉他伴奏,摇头晃脑的不像小毛孩那么正经严肃。

队伍走的很慢,前头捧灯的小男孩只顾看灯忘了脚下,摔了一跤,歌声暂时中断,大人孩子都没急着去扶,队伍停下来等他,小男孩慢慢爬起来,先哭了一会儿,之后顶着扑了一脸的雪,拿袖子擦干净灯罩上重新站好,队伍这才又慢悠悠的继续往前走。

“silent night,holy night,

Stepherds quake at the sight,

Glories stream from heaven afar.”

临街的窗纷纷打开,无数个格子里透出昏黄的光,照亮小片雪地,映着纯净的童音,感受这宁静雪夜里的幸福安宁,有人小声跟着哼唱,迎着风目送队伍消失在街角。

街道重新恢复平静,人们关闭门窗,回到温暖的室内,周静安放下窗格,脸被冷风吹的发木,这会儿反而热起来,她去厨房倒了杯红酒,重新回到暖和的被窝里。

随手仍在床上的书是出国前小叔送她的,英文版的《了不起的盖茨比》,说是漂洋过海、可以打发飞机上无聊的时间,她从初中时期就开始搜寻各类英文原著来看,这本倒是没看过,而且那时候看文学小说之类都得借助字典,很多陌生单词和习语,而且因为抱着学习的目的,还得记单词做笔记,对小说本身的故事情节、人物情感这些并没有太多关注,也不会多思考什么。

现在则不同了,与动辄长篇大论、甚至晦涩难懂的论文学术资料相比,小说实在算得上是放松,就算里头偶尔出现几个不认识的单词,也能毫无挂碍的放过去,不在执着于要搞清楚意思和用法,这本小说她早已读完,书一直放在家里随手能拿到的地方,有空的时候就拿起来翻一翻。

学生时代的语文课,老师总让学生们从文章诗句里摘取重点句,摘抄、日记、周记,名言好句都可以用在作文里,古诗也一样,同一首诗里总有一些句子更朗朗上口,因为那些句子是考点,时至今日,能记得“此情可待成追忆,只是当时已惘然”,却不记得整首诗叫《锦瑟》。

人类的触角如此灵敏,能从繁复的文字里摘出最能触动自己的那一句,比如《了不起的盖茨比》,有人喜欢开头:“before critizing

上一页 目录 +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