昆吾低头,又答:“圣上欲往汝阳增兵五万,息家父子……怕是危险了。”
谢无迹慢慢又坐回去,值此山雨欲来之际,他更不能乱。
再增五万……谢无迹在心里盘算如今的情况。
今年清明后,文钊倏然举兵,在其封地汝阳纳叛招亡聚齐兵丁十万,剑指京城称要取了当今天子的项上人头。
消息传到京城,皇帝怒不可遏歇斯底里,称他早知这文钊有不臣之心,不过是看在先皇的面上,留他一条性命,谁知他竟如此不知好歹。
皇帝大怒,命令谢无迹等一众朝臣尽快派兵镇压汝阳那乱臣贼子。
不管如何,今年他要用文钊这条命来季秋!
待退了朝,兵部尚书那老头过来跟谢无迹抱怨,“皇帝说的倒轻松!文钊有兵丁十万,咱们呐?算上宫中近卫,满打满算也就十五万!
还不说到时还得留下几万人护卫皇帝,拱卫京畿。咱们拿什么去平定文钊啊?”
谢无迹不语,如今这京城是没人了,不过……过了江,北境的流民可多的是。
北境流民大多是一路难逃的难民,到了奚水便被大江阻拦,滞留于此,并占据此地抵抗匈奴。经过这几年的发展,北境最大的流民帅息世昌已经拥兵二十万有余,能将匈奴打的节节败退,眼看着北境是要收复前朝的失地了。
问题在于,北境流民帅只以匈奴为敌,京城这帮皇子王孙的窝里斗他们一向是不管的。
若是能说动流民帅入局,文钊之乱便可迎刃而解了。
视线游弋,谢无迹看着被息如堆得一团糟的桌面,想到初入北境时被息世昌扫地出门的场景,不由颔首低笑。
当时,谢无迹同户部、兵部的人把帐算了又算,把北境大大小小流民帅的身家背景、做派为人摸了又摸,选定了息世昌。
一则息世昌家大业大,借起人来想必容易些;二则,息世昌虽心计深沉,但为人颇仁义,这些年致力于收复失地,不是那等好争权夺利、玩弄权术之人,引他入京城这乱局,朝臣们不必担心引狼入室;三则……听闻那息世昌家有个掌上明珠,云英未嫁。
兵部尚书那老头抚着胡须,满意地看着翩然俊雅、清新俊逸的谢无迹,那息世昌出个好闺女,他们出个俊后生,成就一番好事。到时息世昌再出兵,双方都放心,好得很!
就是不知道谢家这小子愿意不愿意。
谢无迹本是不愿意的。
他家么,家传几百年,历经几姓王朝,到他这里已是显赫得不能再显赫了。
便就是文钊青天白日发的梦真成了现实,那于他谢家来说,不过时局就是乱上一阵子,皇帝换了个人来当而已,伤不了什么筋骨。
不过那文钊不是什么好人,也不是明君的材料……能安稳些总是好的。
而且,那两天户部尚书总跟他哭穷,说什么打起仗来伤财劳民、民不聊生、生灵涂炭、炭……听得他心烦。
既如此,反正他对婚事也无甚别的想法。那么娶个女子就能破了这局,还是很划算的。
就是息如吃点儿亏,不能继续在闺中逍遥自在了。
不过……也不算很吃亏嘛!
他谢无迹也勉力算是谦谦君子,无非……等她嫁过来了,他待她好些便罢了。
事情便这么决定了下来,告知父母他将娶息如后,他便渡江北上去了北地。
个中曲折掠过……后来,他辗转联系上息如,告知她文钊此人较之当今圣上阴狠更甚、多疑更甚,对于北境流民来说,实在不是个好选择,不如搭把手平了他,也好解了后顾之忧。
多亏了息如心疼父兄,答应会帮他说服父亲出兵并着同意了这门亲事,这才有了后来话。
否则,若是没有息如深明大义,他现在要么在战场上领兵,要么便是辞了官回老家去了,哪里还能安安稳稳做他的丞相呢?
思及此,谢无迹叹了口气,看着面目全非的书房,罢了罢了,不过是间书房,息如愿意折腾就折腾吧。若不是她,这宅子怕是要锁起来几年不得用了。
息家父子……他得救。
况且,现在还轮不到皇帝来当那黄雀,收受渔翁之利。
有了打算,谢无迹便定下心来,一件一件吩咐。
“昆吾,书房就按夫人布置的来,她的东西不准再动。
把收下来的这些东西都放进库房。另外,我这里的书籍册子这些都收到书楼,东西再精简些。”
“斩九,把斩七叫回来,让她跟在夫人身边护卫夫人;
再叫斩三管住家里人的嘴,一直到岳父回了北境,这期间家里人不许议论皇帝增兵的事;
还有,这个你亲自去,你现在立刻快马出发,去汝阳,暗中通知我岳父告诉他皇帝增兵五万,要他小心防备,务必要赶在这五万人前面,你可明白?”
斩九和昆吾低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