沙州,这座大唐在陇右道最重要的城市。
刺史府内灯火通明,沙州刺史贾思顺坐在书房中,批阅着刺史府的公文。
揉了揉眼睛,如今贾思顺的身体大不如前了。
十年前,他还能披甲带领豆卢军和吐蕃军队战斗,但是去年他病了一场,连处理衙门的公务都费事。
对着灯烛叹息一声,贾思顺又听到了门外的胡笳声。
“贾老丈,该发赏钱了!”
老丈是大唐对老人的称谓,但是这个声音里没有一丝尊敬的意思。
贾思顺叹息一声,这是豆卢军又来讨赏了。
自从去年秋防,扣了豆卢军的赏钱后,如今豆卢军经常有士兵到刺史府讨赏。
可是如今沙州不仅仅要应对春防,还要被朝廷抽调钱粮支援关中。
全年的秋粮已经所剩无几,贾思顺也知道沙州的百姓已经到了崩溃的边缘。
募兵、租庸、徭役,这三座大山压在沙州百姓头上,这陇右第一大州的州府,刺史府已经窘迫到放印钱都拿出来填窟窿的地步了。
唐律规定,各地刺史府和县衙所收到的杂税,可以统一给衙门支配。
大部分的衙门都会把这些钱拿出去放贷,也就是所谓的“放印钱”。
贾思顺在开元天宝年间积攒下来的“放印钱”,都已经发给豆卢军作赏赐了,但是这帮军汉依然觉得不足,每次出征都要讨赏,战胜后又要讨赏。
就算是打了败仗,也要来刺史府讨抚恤。
更可恶的是,上一次秋防砍下来的人头里,不少都是汉人百姓,真正的吐蕃相貌的却没有几个。
而豆卢军竟然还敢向刺史府讨要数十万钱的赏钱。
这一次贾思顺拒绝了豆卢军的请求,这帮家伙竟然闹到了现在。
贾思顺有些头疼,这时候一个穿着锦衣的中年人走了进来。
“父亲。”贾思顺的儿子贾齐,拱手对贾思顺行礼。
“喧哗的贼子没有抓到,好像逃向了城外的军营。”
“知道了。”贾思顺揉了揉太阳穴,只是喊两句也没什么,反正从秋防以来贾思顺已经习惯了。
“还有什么事情吗?”贾思顺治家严谨,儿子贾齐没有任何官职,就在家中侍奉贾思顺。
不过大唐的风气,官员家属一般也会帮着处理公务,所以贾齐也会帮着贾思顺处理公务。
贾思顺已经七十多岁了,贾齐也是四十多岁的中年人了。
以贾思顺二品大员的身份,给儿子封荫个一官半职也是很容易的。
但是贾思顺始终不肯给儿子求官,这也让贾齐非常的不满。
贾齐抬起头,鼓起勇气对父亲说道:
“父亲,沙州节度使判官已经多年空缺,您看?”
沙州是有驻军的军州,贾思顺的全部官职是沙州刺史,沙州节度使加豆卢军经略使。
沙州刺史是贾思顺的本官,这是正二品的文职,决定了贾思顺身穿朱紫官袍的地位。
而沙州节度使和豆卢军经略使,则是贾思顺的“使职”,这代表了贾思顺统帅沙州军民的权力。
而沙州节度判官,就是沙州军政方面的第二把交椅,也就是沙州节度使的副手。
沙州节度使统领的就是豆卢军,而如今豆卢军中,只有沙、王、吴、康、石五名校尉,沙州节度判官却一直空缺。
节度判官等同于一军的副帅,如今父亲的身体大不如前,难道就要坐等贾家从官宦人家堕落成平头百姓?
贾齐没什么才华,早年在西京浪荡了多年,也能考上科举。
三十岁随着父亲去沙州上任,如今也已经在沙州待了十年。
这段时间,豆卢军的几名校尉向他进言。
“贾公年老,少府君若能够担任节度判官,万一有什么变故,我们豆卢军上下一定拥立少府君继承旌节。”
“这朝廷能承认吗?”
“如今天下动乱,非常时期非常法,如今子承父节的可不少呢!”
“那我也要先成为节度判官啊?”
“节度判官乃是节度使的私臣,只要贾公任命就行了。”
这才有了今晚的一幕,贾齐殷勤的想要求官。
贾思顺却说道:“不行!你可知我为何不设节度判官?”
贾齐连忙低头说道:“儿子不知。”
看到儿子这幅样子,贾思顺恨铁不成钢的说道:“就你这个样子还想要做节度判官,等我死后你还是老老实实的扶棺回老家,也能保全我们贾家上下三十口的性命!”
贾齐心中不服气,还是低着头挨训。
贾思顺说道:“为父之所以不设节度判官,就是担心这豆卢军五校尉势大。”
“用节度判官的位子钓着他们,又让他们五校尉互相牵制。去年秋防为父扣了犒赏,这才没闹出兵变。”
“若是让其中一个人升了节度判官,那豆卢军上下必定拥为头目,那豆卢军就再难节制了!”
贾齐不服气的说道:“那不让这五校尉当,儿子就当不得这节度判官吗?”
贾思顺气的说道:“是有人撺掇你来的吧?是不是说为父一死,就拥立你这个节度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