除夕这夜,天色尚早,靖恭坊的每家每户便点上了庭燎。顾府也不例外,在瑞雪堂的院子里架起几堆高高的干柴,火光映红了每一个人的脸,就连来往忙碌的婢仆脸上都映得满是喜悦。
众人正围坐在一起吃饭饮酒,听歌姬娘子们奏响箜篌。管家忽领进来一名约七八岁的女童,却是陈二丫。
管家道:“方才小的去府外巡查,见这孩子倒在路边,便救醒了她,她说是来找小侯爷的。”
其华见二丫衣着单薄,站在廊下瑟瑟发抖,心生怜意,忙命紫英拿了件大氅给她披上,又把她拉到火炉子边坐下。
顾云臻大感好奇,问道:“二丫,你怎么来了?”
二丫冻得牙关都在颤抖,猛地站起,跪在地上,冲着顾云臻重重地叩了三个响头。
众人唬得都停住了筷箸,顾云臻忙将她扶了起来,问道:“出什么事了?你不是在你外婆家吗?”
二丫低着头,一言不发。
其华忙拿了个蒸饼递给她,她狼吞虎咽地吃了,其华再低声询问,她才细细说了。原来她往广通坝外婆家投靠,其舅父却惟恐周汝和的旧部下寻衅报仇,时时露出惶恐不安、祸临家中之意,舅母更是三天两头指桑骂槐。前日腊八祭祖,她想跟着看热闹,被表弟狠狠推到地上,连素日疼爱她的外婆都不敢说句公道话。她当夜收拾了一个小包袱便跑了出来,原想去闯荡江湖,谁知第二日就碰到了拍花子的,所幸她机敏,及时逃脱,包袱却丢失了。无处可去时她忽想起自己曾与纪阳侯府的顾小侯爷有一段过命的交情,便一路寻到了靖恭坊,只是她两天没有吃东西,险些冻毙在侯府外。若不是正好碰上管家去巡查,只怕已性命不保。
众人听罢,怜惜之意大起。黄氏自幼流落江湖,更是感同身受,愤慨不已地痛骂二丫舅家无良。
顾云臻听着,突发奇想,问道:“二丫,既然你不愿意回外婆家,不如索性跟着我罢。”
众人齐齐一愣,正都想着他这句“跟着我罢”到底是什么意思,顾云臻已向顾宣道:“小叔叔,爹当年收留了九叔他们,才有了威名赫赫的西路军十八郎。侄儿虽比不上他老人家,也想收留几个孩子,以作他日之用。”
众人相顾讶然,万没料到他竟有如此奇想,而且此刻收留的还是一个女娃。
黄氏率先笑道:“这可是一段佳话!”说罢重重地踩了一下顾七的脚面。顾七忙附和道:“我瞧着这孩子不错,资质上乘。”
顾宣便缓缓点头:“再过一年你就要接掌西路军,也是时候培养自己的亲信了。只是你需时时教诫他们,不得有违我顾家家训,不得有违西路军军规。”
二丫听了,便又到顾宣面前重重地叩了几个响头,大声道:“顾二丫谨遵侯爷训谕!”
众人便齐声哄笑:“这聪明丫头!”顾夫人更是喜得将二丫揽入怀中,不住轻抚着她的额头。
大家重新归座,仆从给二丫在一侧加了个位子,胖小难得看见同龄人,扯着二丫叽叽呱呱说个不停,满堂的大人便看着他们笑。顾夫人不禁眼圈一红,她静静环顾室内,满堂富贵、阖家欢笑,只觉这一年的除夕是如此圆满。
****
酒足饭饱,仆从抱进来一大堆竹竿,众人正要放爆竹,忽听府外街道上丝乐喧天,踏歌声穿透了云宵。
其华喜道:“驱傩的队伍来了!快!”
京都习俗,除夕这夜必得要驱傩跳神,全京都的人都会戴上面具,装扮成傩翁傩母、护僮侲子或各色鬼怪,边跳边行,祝福来年国泰民安、家兴人和,热闹无比。其华自幼因为要陪伴不良于行的沈红棠,很少见过这种热闹,十分向往,早早替顾府诸人准备好了面具行头,只待年夜饭后,坊里的驱傩队伍经过,便要加入进去。
紫英抱来面具行头,顾夫人慢慢将头转过去看顾宣,恰好顾宣也正抬眼向她望来。
顾夫人记得府中最后一次加入驱傩跳神,尚是十年前,顾显回京述职,提出开春便要带着顾宣去熙州军中。那年除夕,她早早地便准备好了面具行头,坊里驱傩跳神的队伍经过时,顾宣将顾云臻骑在肩头,二人套上一个长长的袍子,成了那一年除夕之夜全京都个子最高的傩翁,她站在府门口目送他们汇入人流之中,走出很远很远,仍能看见他们在得意地跳动,吸引了无数人的目光。
顾宣移开视线,望向那一堆面具行头,缓缓道:“我就不去了,你们去吧。云臻,你带上几个人,保护好你婶娘、顺之和二丫。”
“顺之”是顾七家胖小子的大名,他听侯爷发了话,欢呼一声,便和二丫拥上去挑选面具行头,一群少年人装扮好后,你推我搡地欢笑着出了门。
堂中便只剩下了顾夫人、顾宣和顾七夫妇,气氛一时沉默下来,谁都没有开口说话。
吴氏想打破这份诡异的沉默,拍着手笑道:“还没放爆竹呢。”
顾宣仰头饮尽一杯酒,走到火堆前,他拿起一块竹竿,丢到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