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的总需求使用等于总供给。
14、平衡预算乘数:指的是政府收入和支出,同时以相等数量增加或减少时,国民收入变动与政府收支变动的比率。假设政府购买支出和税收各增加相同数量,即deta T=deta G,则kb=deta y/deta g=1
无论在定量税还是在比例税下平衡预算乘数均为一。根据平衡预算乘数,可以把财政政策的作用归纳为三种情况。第一是政府在增加支出的同时减少税收,将对国民收入有极大的促进作用。第二是政府在增加指数的同时增加税收保持平衡对国民收入的影响较少。第三是政府在减少支出的同时增加税收,将会抑制国民收入的增长。。
15、货币乘数:指一美元的基础货币产生M美元的货币
16、流动性陷阱:实际货币余额的供给和需求决定了利率。实际货币余额的供给曲线是垂直的,这是因为供给并不取决于利率。需求取向下倾斜,这是因为更高的利率提高了持有货币的成本,从而降低了货币需求量。
当名义利率接近于零时,人们对货币的需求趋近于无穷,央行即使增加货币供给也不能降低名义利率,从而不能刺激投资。其形成原因是当名义利率非常低时持有货币的机会成本低,即将超额持有货币转变为其他金融资产的收益不大,这时人们不论拥有多少货币都愿意持有在手中,人们对货币的需求量趋于无限,这意味着货币需求会变的完全有弹性,LM曲线趋近于水平,货币政策失效,财政政策十分有效。
17、实际余额效应:价格水平上升,使人们所持有的货币及其它以货币衡量的具有固定价值的资产的实际价值降低,人们会变得相对贫穷,于是人们的实际消费水平就减少。也成为庇古的财富效应。在实际余额效应的影响下,如果国内物价总水平上升,必然导致国内总支柱水平下降,总需求曲线向右下方倾斜。
18、财政挤出效应:挤出效应是指政府支出增加所引起的私人消费或投资降低的效果。
19、不可能三角形:一国或地区不可能同时拥有自由的资本流动、固定汇率和独立的货币政策。
20、菲利普斯曲线:通货膨胀和失业率成反比。
21、适应性预期:人们根据以前的预期误差来修正以后的预期方式。适应性预期模型中的预期变量依赖于变量的历史信息,人们根据最近观察到的通货膨胀来形成他们的通货膨胀预期,也就意味着通货膨胀具有惯性。
22、理性预期:人们可以最优的利用所获取的信息(包括关于政府政策的信息)来预测未来的通胀水平,货币政策与财政政策的变动会改变预期。
23、消费之谜: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的经验数据表明,凯恩斯的绝对收入假说与现实经济运行情况并不吻合。实际中的短期消费函数,平均消费倾向下降,而长期消费函数,平均消费倾向不变。
凯恩斯的绝对收入假说:消费是可支配收入Y的函数,a 为自发消费,b 为边际消费倾向。C=a+bY,得到平均消费倾向APC。APC随着Y的上升而下降。但实际情况表明并没有明显的变化。
消费函数之谜可以用持久收入假说和生命周期假说来解释。
持久收入假说:人们的收入分为两部分,持久性收入和暂时性收入。暂时性收入是不可预期的,使持有收入发生随机的波动。消费者的消费支出是由持久性收入决定的。短期来看,由于暂时性收入的存在,使得收入发生波动,从而平均消费倾向在短期内发生波动,但从长期来看,暂时收入的影响会相互抵消。
生命周期假说:人的理性消费是为了一生的效用最大化,人们会在更长时间范围内平滑他们的消费开支,以达到他们整个生命周期内消费的最佳配置,因而消费不取决于现期的收入,而主要取决于一生的收入。从短期看,人们的财富相对稳定,收入的增加,不会带来财富的变化,因而随着收入的增加,平均消费倾向有下降的趋势。而从长期来看,人们的财富会随着收入的增加而同比例增加,因此平均消费倾向保持不变。
24、托宾Q值:Q=已安装资本的市场价值/已安装资本的重置成本
企业的市场价值与其重置成本之比,可以作为衡量要不要进行新投资的标准。结的市场价值就是这个企业股票的市场价格总额,他等于每股的价格×以总股数之积。企业的重置成本指的是建造这个企业所需需要的成本。
Q>1,说明新建企业比买旧企业便宜,因此会有新的投资,反之则说明买旧的企业比新建企业便宜,于是就不会有投资。这就说明Q越高时投资需求越大。
25、自动稳定器:是指在对财政支出和税收作出一定的制度,安排下,不用采取任何有意的政策变动,就可以在必要时刺激或抑制经济的政策。通过两个方面来实现:自动调整的税收和转移支付。
26、卢卡斯批判:认为,传统政策分析没有充分考虑到政策变动对人们预期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