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米宽的巷子,以李冬的眼光来看,就特别的窄,在这个年代看来宽度很正常。
巷子地面铺的是青石板,还算干净。
左右两边都是低矮的土坯房土坯院。
在一家院门口站定,贺姨对屋子里面喊,“老姚在家吗?”
一个用着旧的说不上是什么颜色的毛巾包着脑袋的老太太走了出来,“是小贺啊?进来吧。”
看到跟着走进来的李冬时,老太太还给了一句,“这姑娘有福气。”
贺姨笑说,“是吧?我看着她就很舒服,她是来换蚕砂回去装枕头的。”
老太太也很干脆,“要多少?”
贺姨看向李冬。
李冬也不知道呀,“我要装四个枕头。”
她想给李奶奶也换个枕头,给李奶奶换了,李爷爷的枕头肯定也要换。
老太太从西偏屋里拎出一个布袋子,“四十斤,三毛钱一斤。”
李冬并不知道蚕砂的价格,再说了这属于药材,三毛钱一斤,应该不贵。
她拿出十三元递给老太太,“我没有袋子装,这个布袋子一起给我。”
老太太和李冬一手交钱一手交货后,回偏屋里又挖了一瓢蚕砂出来,“找你的零。”
这老太太真有意思。
李冬笑着打开袋口,接了这半碗找零。
老太太还给了一截麻绳,让李冬系了袋口。
然后干脆地挥手赶人,“回吧。”
出了巷子,李冬有些犹豫。
帮她拎着蚕砂的贺姨可不给她机会,“走,去我家认认门去,我教你钩头花。”
家属院很大,呈四排,是左右各四排,中间是一条主路,每排院子的前面,都有一条小路。
贺姨一直往后面走。
李冬紧跟着。
最后一排右拐,进入东边的小路,在第一个院门口,贺姨停下了,“到了。”
李冬忙接了她手上的布袋子。
贺姨掏出钥匙打开院门。
院子很大,有普通院子两个大。七间正屋三道门,唯有西边有两间偏屋。
西偏屋是厨房,南边山墙根有个压水井,井台到南墙边,全部用水泥抹平了地面,干净整洁。
院子东南角,码放着一堆整齐的红砖。
见李冬打量着院子,贺姨解释说,“这是两个院子并成的,我们搬来就是这样的。”
“说起来,家里就我和我爱人两个人,没必要住这么大的院子。”
再次听出贺姨的孤单,李冬多嘴问了句,“您的孩子呢?”
贺姨打开西边的门,“老大是闺女,嫁出去了,两个儿子都在部队里。”
军属?
李冬肃然起敬,“贺姨,您是一位了不起的母亲。”
贺姨推开房门,“进来坐。”
这两间是客厅饭厅的兼并。
三人座的皮革沙发,木制长茶几,一张方饭桌靠墙摆放。
北墙的东西两个角,放置着两个矮柜。
简单简洁干净明亮。
贺姨指着沙发,“大宝,你先坐着,我去烧水。”
“不用了。”
李冬忙拦着她,“我学了钩花就走,家人等着我回去呢。”
贺姨也不和她讲客气了,叫她拿出毛线来缠绕。
开司米毛线单股极细,两人绕了十多分钟,才把这一两毛线给绕成了球。
贺姨再叫李冬拿出橡皮筋和钩针,两人坐在沙发上,一教一学。
教的人认真。
学的人也认真。
院里进了人也不知道。
“红梅,是谁来了?”
这声音,令李冬猛然站起,“耿局长?”
“李大宝?”
院子里,胳肢窝下夹着手提包的耿向东也很惊讶,“你怎么到我家来了?”
李冬转脸看向坐着不动的贺红梅。
贺红梅拍拍身边,“快坐下,我们继续。”
随后又对着院里的丈夫摆手说,“老耿,大宝是我新认识的朋友,我带她回来学钩花,你先去休息会。”
耿向东进了西偏屋的厨房里洗了手进了客厅里,“李大宝,最近没有人找你麻烦了吧?”
“没有没有。”
李冬摇头,“那些小事,我能搞定的。谢谢耿局长的相帮。”
“别客气,我就是看不惯欺压百姓的村官。没事就好,你学吧,我去书房。”
耿向东摆摆手,离开了客厅。
钩花很简单,第一圈把橡皮筋的圆度钩满了,第二圈再在第一圈上钩的密集一些,皱褶出现了,花也就形成了。
李冬学会了后,从布包里拎出那一串书本,要把西游记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