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大勇到家,发现筒骨已经煮上了,“谁砍的?”
“姥爷用斧子砍的。”
刘彩霞闻着锅里的香味,继续添柴。
刘大勇看了眼泡发的半盆子大米,笑眯眯的又去河边了。
李冬在房间里喊了声“民子关门”,李位民麻利地跑去关上了院门。
李冬进了厨房,指着那堆放着舌心肝脾腰的盆子道,“彩霞,拿出猪肝和猪腰出来切了炒着吃,守成守业去自留地里拔两棵葱和芹菜。”
说到吃,谁做事都麻利。
等李二姑回来,半盆切好的猪肝等着她炒。
四片中间的白筋还没完全割干净的腰子等着她片。
一看中午一顿就吃这么多,她忍不住问,“不过了?”
“过!”
躲在房间里的李冬,听到院门又插上了,忙跑了出来,“二姑,快炒,炒完还要煮米饭。”
大侄女的话,李二姑很少拒绝,只是,“大宝,这腰子是单独给你吃的。”
“一起吃。”
李冬摆摆手,“这么多东西,天气也热,大家一起敞开肚皮吃。”
李奶奶也赞成,“大宝的腰一点问题也没有,敷了两天药,那青紫也没了,炒了,大家一起吃吧。”
半盆猪肝只配了四棵芹菜,两个猪腰子只配了两根葱。
李二姑抓了一把干辣椒出来,把两个菜都炒得辣辣的,就这也没剩下。
连筒骨汤也没剩下。
李冬只啃了一个扇骨,她实在是吃不下了。
她不知道再这么吃下去的话,她的肥,该怎么减。
李二姑也撑得动不了了。
李爷爷还在吸骨髓,说筒骨的精华就在骨髓上。
歇了会,李二姑带着闺女和丈夫去卤煮剩下的猪下水。
打开调料罐子,李二姑道,“娘,调料该买了。”
李冬道,“这次都用上,要是不够,就多放些葱姜辣,下次我去县城买。”
调料可是属于奢侈品,不需要票,但是要五毛钱一两,普通人家能备上几个八角,就算是有调料的人家了。
听着大侄女的话,李二姑接着道,“盐也要买了。”
“嗯嗯,我记得了。”
李冬盘算着哪天出去合适,院门被敲响,她忙跑回了西偏屋。
李奶奶亲自去开院门,没办法,桌边的爷孙几个,还在和骨髓奋战,还商量着要不要拿斧子劈了筒骨。
门外,是左邻高家奶奶。
高奶奶拎着个篮子,篮子里只有六个鸡蛋,她不好意思地说,“张大姐,我闻到了猪肝的味道,我,我想来换一小块猪肝。”
“看你这话说的。”
李奶奶嗔怪的说,“说什么换?等卤煮好了,我给你送一块过去,晨晨的身体怎样了?”
高奶奶眼睛湿润了,“还那样,坐起来就晕,村医总是叮嘱多吃猪肝补铁。”
“可是晨晨爹也是头一天晚上就去排队,一说买猪肝,售货员就说卖完了。”
“其实都是内部留下去了,你家今天怎么买到了?”
“说来也是巧了。”
李奶奶解释说,“大勇起了个大早,前面都是买肉的。”
“今天宰杀了三头猪,肉一多,猪下水就不稀罕了。”
“我给大勇带的钱不少,大宝又叫他多买,他愣里愣气地买回来两套猪下水。”
“一会,我把猪心也给晨晨送去,别急,这种病就要慢慢补。”
高奶奶抹泪,“好,好,这鸡蛋留下,也没存几个下来,我一会给你拿几个钱。”
“说什么浑话呢。”
李奶奶不接篮子,“别的咱先不说,就说那晚大宝喊杀人了,你家儿子儿媳妇带头冲进来帮忙,就冲这份情,我能收你的东西吗?”
“都说远亲不如近邻,你要是敢把篮子放下了,我们两家就绝交。”
高奶奶弯腰放篮子的动作定住。
李奶奶扶直她,“拎回去煮给晨晨吃。”
硬送走了左邻,李奶奶插上院门,进了西偏屋,“大宝,一会那一副猪肝,我给晨晨送点去。”
李冬想了一会,才想起晨晨是谁。
隔壁高家七岁的小孙子,听说一出生,高三婶就没有奶水。
喂米汤吧,可是贫穷的家庭里又没有大米,全靠李家接济点细粮给喂活了……
一开始,以为蜡黄瘦弱是亏到了,家里人口多,就没有不亏的身体。
从大前年开始,晨晨就经常犯晕,村医说是贫血,叫多吃动物内脏,猪肝是最好的。
也不知道高家什么运气,一家子轮换着进城去买猪肝,一买就说没了,十次有九次买不到。
在大宝的记忆里,晨晨好像就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