能就有了行之有效的解决途径。 “被标记的氢氧原子明显更活泼了,体现为与其它单位的结合、分解速率上升....‘水分解’、‘合成水’现象更是尤为频繁起来。” “那这两种现象,是不是就有可能为身体产生能量的必要途径?” “让我想想....分子的形成中,电子的‘桥梁’作用应该至关重要。所以,是电子出现了什么变化吗?....还需要把观测的‘视角’再下沉一级,将电子也纳入进来。” 如此想着,刃牙再次开始了操作。 将电子纳入‘标记’的范畴,意味着每个水分子都要多投入10个单位的‘观测’,这显然是个庞大的工程。 本以为只要以标记水分子的数量严重缩水为代价,就可以将电子也收入了‘视野’当中,但他失败了。 连续几次的尝试当中,刃牙发现‘意识海标记连接法’出现了瓶颈。 在最开始‘建模’的阶段,他就没有办法去建立起一个:分子到原子、再到原子核兼顾电子的完整结构。 至于原因么,从‘极大’到‘极小’组成结构,对‘思维’的负担太大,在‘搭建’分子的同时,无法将注意力兼顾于原子的内部结构。 无奈之下,只能放弃对分子结构的维持,专注于原子级别的建模。 重复之前的步骤,试验再次开始。 然而,新的问题再次出现。 这一回,是意识海中所模拟的电子,在点对点链接了现实中的电子后,其运动轨迹从观测中消失,明明确实存在,但就是无法去定位。 “啊....这又是为什么啊!” 气急败坏了一会儿,意识到这样不是个办法,开始寻求解决之道.... 在对脑海中不多的物理知识、以及生活中的常识,进行了一番搜肠刮肚式的回忆后,还真被他想到了解决办法。 “黑夜中,老鼠的足迹会留在洒落的面粉上,那能不能在电子的‘脚下’也撒上‘面粉’呢?” 打着这样的主意,他不再谋求去直接‘看’到电子,而是在意识海中、电子理应存在的地方均匀的铺上一层魔力; 利用魔力与意识海‘既存在又不存在’的特性,将之设定为‘只单方面被电子干涉、而不会影响到电子的运动’。 经过这么一番折腾后,终于,电子彷佛黑夜中偷食的硕鼠,留下了清晰的‘罪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