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柳三变看似过的潇洒,但内心中对于仕途的追求从未曾停止过,此后他屡次科举,屡次落第,一直到他改名字为柳永,这才在暮年及第,他做官之后写词风格大变,从俗变为雅,也做了很多歌颂皇恩和粉饰太平的词,此时,柳永真正成了奉旨填词。” “不过柳三变为官之后做了不少实事,官声很不错,也算一位名宦。” “柳三变一生做词二百多首,是北宋婉约派最具代表性的人物之一,他的词雨霖铃还曾被选入后世的语文课本。”新船说 “但后世提及柳永柳三变,最耳熟能详的是他在青楼中极受欢迎,暮年穷困潦倒,全靠歌伎接济过活,他去世之后,还是歌伎凑钱将他安葬的。” “在这里呢,我要说一句,这件事情不是真的,不是真的,不是真的,重要的事情说三遍。” “柳永出自官宦之家,家中并不缺钱,而且家中子弟得中进士做官的也并非柳永一人,最最重要的是,柳永的儿子于庆历六年得中进士,柳永是在他儿子中了进士七年之后与世长辞的。” “咱们都知道只要中了举人,那就是士绅阶级,不晓得有多少人送上田产依附,根本就不会缺钱,更不要说中进士了,柳永本身就是进士,他的儿子也是进士,他又怎么会穷困到去世之后被歌伎安葬?” “这也不过是后世人牵强附会编造出来的。” 柳三变端坐着,随着无忧的话脸色时变,最后长叹一声:“我这一生原来如此。” 他大笑着扔下酒杯起身而去。 身后,好几位歌伎起身追随,柳三变摆手:“我自去了,不必跟随。” 而此时跟柳三变奉旨填词有关的另一位当事人赵祯根本就顾不上柳三变这事。 他根本就没有留心听关于柳三变的一切。 因为之前无忧狂揭了赵氏皇族的遮羞布,叫全天下的百姓都知道赵家是因为心虚,所以才惧怕打仗,知道赵氏皇族是懦弱的,胆小的,也是自私自利的。 为了维持赵家的统治,赵祯不得不做出改变。 第一就是得改变祖上留下来的那些个重文轻武的方针,文得重,武却不能再抑。 再有就是要安抚好百姓,大宋不能出大乱子。 再有,还得厚赏柴氏后人。 这一桩桩一件件的事情做起来都很麻烦,其中勾勾缠缠,除去最后一件,别的都让人头疼的很。 很快,赵祯去了刘太后宫中。 他得和刘太后好好商议一下以后该怎么办。 哪怕二人现在已经不似以往那样亲密,可现在他们两个人是利益共同体,赵祯此时比任何人都要更相信刘太后,也更依仗刘太后。 刘太后也是如此。 宋太祖时,赵匡胤也在和群臣商议事情。 头一件,就是重重的封赏柴家后人,这事要做成标杆,叫全天下的百姓都知道赵氏皇族和柴家十分亲厚,没有谁对不起谁这一说。 第二件就是巩固边防,提拔一些忠心的武将,再有就是要练兵,这个时候,是需要一场战争来提气的。 还有最重要的一件,赵匡胤想迁都。 他从天幕中的一言一词中了解到,大宋定都汴梁并非上策,汴梁这个地方一马平川,没有燕云十六州为缓冲,是很容易被敌人冲破防线兵临城下的。 那雪乡二圣很有可能就是因为这种原因而被金人俘获。 既然知道了此事,那肯定得想办法迁都啊。 原先赵匡胤就曾想迁都洛阳,还为此事和群臣讨论过,但当时赵光义十分反对。 他说了一句话,在德不在险,这让赵匡胤无言以对。 当时赵匡胤没有想太多,只是因为群臣还有赵光义都反对,就打消了迁都的念头。 但现在细细想来,这赵光义那样反对迁都,定然是因为他的势力都在汴梁,他早就有了取赵匡胤而代之的念头,这才反对的,哪里是什么在德不在险。 呸,赵光义那混蛋东西哪有什么德。 其实赵匡胤是很有远见的,他曾说过一句晋王之言固善,然不出百年,天下民力殚矣。 他早先存了侥幸心理,想着不至于那般。 可如今看来,这大宋朝还会走向那个结果,甚至于比他预想的还要更加糟糕。 这都,不迁不成。 秦朝 始皇看着天幕,一字一句道:“仙子一席话,可教那大宋朝君臣恍恍然,只怕要劳碌些时候了。” 汉朝 汉武帝撇嘴:“一群怂包还有什么可说的,后世人也是真敢编排……不过包拯真做了阎王?” 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