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庆前后就要种麦子了,在种麦子之前要把地收拾出来。一般掰玉米之后,用镰刀把玉米秆齐根砍掉,再用锄头将根挖出来,抖掉土。这些都要拉回家,晒干之后,冬日里做柴烧。如果地里的草长得太凶,就要先拔草,再翻地松土。
松土是个大工程,用铁锨一锨一锨将土翻开,必须要用脚踩着铁锨翻,不然深度不够,种麦子就会受影响。祖辈耕作的农民经常说“人哄地,地哄人”,做农活时偷懒,哄骗了田地,等收获时,地里的收成就只象征性地哄哄你罢了。
翻开的土块一般挺大,当然不能直接这么耕作,要用锄头将大的土块打散,再用铁钉耙将地篓平整。然后挑选合适的天气,一人拉犁,一人撒种。小杨村的地不多,村里没人养牛,拉犁都是人力。所以,虽然前头收玉米时没有那么累,但整地种麦子时还是很累的,唯一比夏收好的一点大概就是时间相对宽裕,可以慢慢做。
杨爸爸摆摊早出晚归,还要兼顾进货,根本帮不上忙,拔草翻地时杨爷爷一个人做不来,太爷和奶奶也下地了。杨妈妈挺着肚子去了几次,因为蹲不下去,就拿一个小板凳坐着拔草。即使这样,回家也腰酸背痛觉得十分痛苦。
看到妈妈捶腰,杨梅梅也有样学样,“我的腰也好酸呀!”
杨妈妈笑骂:“你小孩子哪来的腰?”
杨妈妈很快就不发愁了。村子里有人买了一个翻耕机,装在拖拉机后面,“突突突”地在地里跑一圈,地就翻好了,翻得还比人力翻得深。就是土块还得自己打,不过这已经轻松多了。
地里的活比预计的进度快,杨爷爷也放松下来。他去上房阁楼里翻工具时,找到角落里放置的爬犁,就拿下来打算今年用爬犁平地,这个可比铁钉耙快多了呢。
爬犁是木头或竹子做成的,有点像竹排,细长形状,有长有短。小爬犁可以单人拉,大爬犁绑上两根绳子双人拉,大爬犁比较长,一次性平整的田地就比较宽。爬犁上需要压上一定重量的物体,才能在爬犁拉过之后将土地犁平整,村子里的小孩子就派上用场了,他们重量正合适,还能自己拉着绳子防止掉下来。
杨家的爬犁是大号的,趴两个小孩正合适,大姑家的蒋文文就被杨爷爷借来,跟杨梅梅一起参加秋耕工作了。
杨爷爷绑好绳子,试着拉一拉,然后将爬犁停在地头,对跃跃欲试的两人说:“好了,你俩趴上去吧。”
杨梅梅和蒋文文就笑嘻嘻地趴上去,两人头对头趴着,按着爷爷的指挥抓着爬犁上的把手。等爷爷和太爷一人背上一根绳子开始拉着爬犁走,两人就更乐呵了。这对小孩子来说可是很有趣的游戏。
大爬犁宽度宽,杨爷爷和太爷在地里走上几个来回,这一片地就平好了。旁边的人看的眼热,纷纷想起还有这个工具,钉耙虽然一个人就能干活,但不如爬犁快呀。
“四叔,你家用完了,爬犁借我使使。”
“好哎。”
杨梅梅还没玩够呢,连忙推销自己:“我也一起借给你。”她还学会捆绑销售了。
等撒种的时候,小孩子就帮不了忙了。因为种麦不像种玉米,一个坑里面放两三粒,而是在平整好的地里犁开一道浅沟,撒种的人跟在后面均匀地洒下麦种,一边走一边将麦种从手指缝中溜出来,这个量不好控制。
撒好种之后也不需要盖,因为紧挨着犁第二道时,犁出来的土翻开正好填入第一道,盖住种子。
麦子种下去,只要等一场秋雨来临,杨爷爷就暂时放心了。
下雨天不好出去闲逛,他就在家哄孙女,正好有村里人给他几个自家结的酸苹果,杨爷爷就说给杨梅梅做个苹果味的糖葫芦。
这苹果树的树龄小,结的果子没长好,个头小,还特别酸,就杨妈妈吃了几个,其他人吃都觉得太硬还倒牙。将苹果削皮去核,切成合适的块,杨爷爷就将一口小锅放在炉子上,在屋檐下开始熬糖浆。
嫌弃白糖颜色不够好看,杨爷爷给里面加了点黑糖,不过想熬出糖葫芦摊子上那种漂亮的红色是不要想了,好在杨梅梅完全不挑剔。
她跟蒋文文站在炉子边,杨爷爷怕糖浆溅出来,就将她俩赶开一点,“你俩再站远一点。”
杨梅梅和蒋文文只好又退了一步,这下子得伸长脖子才能看见锅里面了。
固体的糖渐渐融化成液体,杨爷爷将苹果戳在筷子上在糖浆里飞快地转一圈,苹果块上就裹满一层糖浆,取出来之后会凝固成型。
“哇!”
“哇哇!”
两个没见识的小朋友惊讶地长大嘴巴,不住赞叹:看起来跟卖的糖葫芦有点像呢!
“我爷爷好厉害呀!”杨梅梅拍手鼓掌。
“我姥爷好厉害呀!”蒋文文也拍手鼓掌。
如此朴实的彩虹屁都给杨爷爷吹得飘飘然了,裹糖浆的手转得飞起,要开始炫技了。
秋天的雨淅淅沥沥下着,爷孙几人举着筷子